教育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一代儒宗”向楚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重庆历史名人馆陈列的历史名人中,就有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为代表的一批前辈,以“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为追求,一生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致力于启迪民智、教化育人,推进教育创新改革。从今天起,重庆历史名人馆推出“教育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系列文章,介绍中国近代12位教育界历史名人的事迹,从中感受他们追逐教育强国梦的“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
本期介绍“一代儒宗”向楚。
向楚 (1877—1961),重庆市巴南区人。著名史志学家、教育家。先后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成都大学、四川大学等校任教。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四川大学校长,对四川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贡献良多。主修的《巴县志》为全国名志。其文史功底深厚,被孙中山誉为“一代儒宗”。有音韵学、文字学著述多种并诗集1卷传世。
以学堂为革命据点,传播新学
向楚自幼才华出众,闻名乡里。1897年,考入东川书院,受业于晚清著名诗词家、书法家赵熙门下。向楚雅善诗文,成绩突出,很受赵熙赏识,与同学周善培、江庸并称为“赵门三杰”。
1902年,向楚乡试中举,众人纷纷道贺,他却漠然应之:“国将不国,一举人何足为荣!”其忧国忧民之心昭昭。中举后,向楚先后在两广师范学堂、重庆私立开智学堂等校任教。
1906年,重庆同盟会支部成立。向楚在好友杨沧白介绍下加入同盟会,“力争‘趋时’,遂置困难牺牲于度外,勇往向前,参加了革命的秘密活动”。同年,向楚赴四川泸州永宁中学堂任教。他常在讲课或者自习指导时,介绍《民报》《国粹学报》及明末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的著作,唤起学生民族思想之觉醒及对国内外形势的认识,并和泸州革命党人一道,以永宁中学堂为中心建立川南革命基地,在教育界和青年学生中宣传革命,发展组织。
1909年,向楚回到重庆,在重庆府中学堂任教。他自编讲义,选用龚自珍和章太炎的进步文章来教育学生,启发他们的革新思想。他一方面继续进行古典文学研究,一方面大量汲取新思想新观念,力主废除八股,提倡新学,在教学中坚持新的道路,为推翻满清政府做革命舆论准备工作,并为辛亥革命培养新生力量。
1911年,同盟会重庆支部发动重庆起义。起义成功后,重庆蜀军政府正式成立,向楚被委任为秘书院院长。之后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三次革命”,向楚均参与其中,在政府机关担任要职,为革命事业肝脑涂地。孙中山因向楚学术渊闳、诲人不倦,亲笔题赠“蔚为儒宗”4字。
致力于教育事业,执教川大
随着革命局势的不断变化,四川政局动荡,军阀混战不断,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面对如此时局,向楚毅然弃政从教,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
1924年,向楚受聘担任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兼国文系主任。他与时任该校校长的吴玉章交往密切,受到吴玉章革命思想影响,在教学中也注意宣教进步思想,并尽心于中国文学研究和教学。
1926年,向楚任成都大学、成都师范大学等校教授及国文系主任。他长期浸淫于中国文学,功底深厚,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讲解有独到之处,深受学生欢迎。
1927年,向楚出任四川省立国学专门学校校长。他以继承发扬民族文化为己任,聘请名儒讲学,采取导读方式,教学与治学相结合,鼓励学生自己钻研典籍,教学效果显著。
1931年,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国立成都大学及公立四川大学,合并为国立四川大学(今四川大学,以下简称“川大”)。向楚以深厚的文史功底和在政界、学界的名望,出任文学院院长。在川大教学时,向楚主要致力于研究文字音韵学、训诂学、古诗文辞等,并努力运用于教学中。他将前人在中国文学各方面的精华领略掌握,烂熟于胸,并将其精要部分锤炼加工,融会贯通,了解其来龙去脉。因而在教学中,他善于辞令,条理清晰,教学有方,循循善诱,使学生们受益甚多。这一时期,他的文学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达到他一生的顶峰。他以理解力之好、记忆力之深而被誉为“活字典”。向楚时常提及:“治学要有两性:一是记性,一是悟性。记性帮助学,悟性帮助思。只学不思是‘死读书’,学而能思才是‘活读书’。”“熟读深思是学习的有效经验之一,重要的书必须熟读、精读,最好能背诵其精要部分,只靠泛泛浏览是不够的。”
1932年,四川军阀刘文辉与田颂尧在成都市区开战,川大文学院恰在战区,一时枪林弹雨、人心惶惶。为保护师生安全,向楚亲自给刘、田两人致电,要求停战半小时让学生转移避难。刘、田两人敬佩向楚胆识,答应停火。射击刚停,向楚亲自率领300多名学生步行到川大理学院避难,其间指挥调度镇定自若,受到师生赞扬:“向楚一介学人,却凛凛有武人之威。”
1949年成都临近解放时,川大校长黄季陆逃往台湾,学校校务无人负责,师生人身及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向楚临危受命,被推选为代理校长。他沉着冷静,配合中共地下党,领导全校师生员工护校。成都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代表进驻川大,向楚将川大完整地交给军代表,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嘉奖。
教育理念独到,眼光长远
1927年至1931年,向楚除了在高校任教外,还在四川省教育厅任代理厅长。任职期间,向楚积极促成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公立四川大学三校合并,合并后的国立四川大学是当时国内13所国立大学之一。这是学校历史上著名的“三水汇流”,“是学校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川大国立化和近代化的进一步启动”。
向楚对于教育有自己独特的理念。在《建议改进全国暨川省教育书》中,向楚谈到,“今之谈教育根本者,皆谓世界教育之第一线,先教其所以为人,所谓以此为基点。优秀者为国士,一般者为国民。欧美日本由小学而中学而大学,其教本为一线之贯……国语课本尤多荒谬”,建议“在高小时,宜节选重要简明之经训若干条,使之诵守……初中以上,可选经读。使初中学生,稍接受重要经训。大学中文系,乃请授经学”。对于各阶段的教材,向楚认为,“部定初中国文课程标准,有精读、略读二种”,所有教材改革的根本在于“定品行之甲乙,立人格之基础”,做人的培养是最为重要的……可见向楚教育理念独到、眼光长远。
(编写/李湘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