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重庆新式教育先驱曾吉芝

2023-01-06 重庆历史名人馆微官网 阅读 1354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重庆历史名人馆陈列的历史名人中,就有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为代表的一批前辈,以“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为追求,一生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致力于启迪民智、教化育人,推进教育创新改革。从今天起,重庆历史名人馆推出“教育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系列文章,介绍中国近代12位教育界历史名人的事迹,从中感受他们追逐教育强国梦的“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

本期介绍重庆新式教育先驱曾吉芝

1672991112123794.png 

重庆历史名人馆陈列的曾吉芝雕像

 

曾吉芝18721942,名纪瑞四川巴县(今重庆市主城区)人。清末民初教育家、书法家和诗人重庆新式教育先驱者之一赴日本东京弘文书院学习教育。在重庆先后创办巴县中学堂昭武小学巴县女子中学赣江中学

 

兴办新式学堂  培育优秀人才

曾吉芝早年入巴县县学,补廪膳生。1901清政府宣布施行新政,对教育体制进行变革,规定各府、直隶厅、州设立中学堂各州县设立小学堂省属书院改为大学堂府、直隶厅属书院改为中学堂散厅、州、县所属的书院改为小学堂。1903曾吉芝友人创办开智学堂尝试实践新式教育,开设西学课程,聘请著名学者向楚教国文,杨沧白教英文。后来成为重庆工商界知名人士实业家、教育家温少鹤就毕业于开智小学堂是曾吉芝最早的学生之一。

清政府施行新政期间,为提升新式教育的质量,从各地选派人员到日本学习。1904年,曾吉芝受重庆府派遣赴日本东京弘文书院学习

在日留学期间,曾吉芝对新式教育有了更深的了解。他早就结识了向楚、杨沧白等民主革命先驱,又亲睹明治维新给日本带来的巨大变化,于是接受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秘密参加反清革命活动投身到民族、民主革命的行列。

曾吉芝回国时,正值清政府正式下令废除科举制度,大力兴办新式学校,他决心在家乡筹办新式学堂,希望以新式教育来实现富国强民的理想1907曾吉芝创办巴县中学堂即巴县中学,并任监督(校长)同年与重庆江西会馆共同创办昭武小学。巴县中学堂渝地区最早建立的新公立学府之一,此后历经多次更名改址,于1998年并入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校。

1907年至1927年,曾吉芝3次担任巴县中学校长,大力推行新式教育,在学校的组织方案、课业设置、课程计划、教育管理等方面学习借鉴日本的模式,选用西式教材,教育内容仍以中国经史为主,增加了外语、数学、理化等课程,中学西学并举。曾吉芝勤于课业,事必躬亲,为川渝地区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如周钦岳、胡子昂、李嘉仲等。

新式教育在四川的兴起,深刻影响了近代四川社会的变革。新式教育不仅带来了西方科学技术,也带来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民主思想。曾吉芝作为具有革命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在学校广泛宣传民主思想,使巴县中学成为培育革命力量的摇篮。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大革命运动期间,杨沧白、向楚、童庸生、萧楚女等革命志士曾先后在巴县中学任教,巴县中学师生始终站在爱国民主运动的前沿。

1928年,曾吉芝与重庆江西会馆共同筹办赣江中学(1953年并入重庆市求精中学),兼任校长。1933年,曾吉芝任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2000年并入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校)校长。曾吉芝长期身兼多职,繁重的教务工作使他渐感身体不支。1936年,辞去二女师校长职,专任赣江中学校长。

 

改革教育格局  新式教育蔚然成风

除办学外,曾吉芝还长期在政府教育部门担任要职。1907年,巴县设学务局次年改为劝学所,任命曾吉芝为视学,主持监督全县学务,巡察各乡村市镇学堂。

1915年,曾吉芝调四川省视学,走访巡察上川南道。这一带地势险峻,交通困难,曾吉芝凭着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爱和坚定推动当地教育发展的决心,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深入了解当地的教育情况,了详细的考察笔记。

1927年,曾吉芝再次调任巴县视学,后巴县劝学所扩组为教育局,曾吉芝任局长。任上,曾吉芝对全县教育格局进行改革,县属各校作全面调整,并统筹安排,解决巴县教育经费紧张的问题。在曾吉芝的努力下,巴县的教学风气大为改善,大批新式学堂在巴县开办,无数巴县学子有了更好的学习机会和教育条件,曾吉芝为巴县的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据《巴县志》载:“至民国十六年合集教育经费岁收十一二万,岁支预算尚超出三四万元。时县人曾纪瑞局,复组学款整理委员会,整理原有田、房地租、肉厘等项……是岁入统计约二十余万元。故县立高小由十余所增至三十余所,初小亦有增加,又复增南泉乡村师范。学校之多,可称极盛。

 

坚持德才兼修、学行并重

1942年,曾吉芝在赣江中学任上病逝。他办学40年,将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了教育事业。他身处新旧交替的时代,面对变革,顺势而为,主张新旧融合的治学之道,追本溯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精益求精。他以中国儒家思想为立身之本,不断向西方学习新的东西用以充实发展。在思想道德方面,以中国传统的道德精神融合欧美民主主义思想培育学生,要求有理想,立大志;在治学方面,教育学生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汲取西方学术精华。他还经常强调在治学中疑义共析、集思广益,互相切磋、取长补短的重要性,强调发挥学堂集体学习的作用。“君子贵乐群,业修德益敬。廉蔺溯高风,千古自辉映。兴亡互有责,仔肩范文正。”是他对学生的治学治世品德提出的要求,也饱含着他对学生的勉励之意:要做学行并重、方正贤良之人,为天下兴亡尽“匹夫之责”。

曾吉芝曾作《雅集吟》,其中叙治学之道云:“新理加发明,旧学商密邃。取髓遗糟粕,探源穷奥义。次第竞研求,翕然泯异议。”这是他毕生的治学心得,也是他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编写/李湘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