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中国现代教育的创造者”张伯苓

2022-12-01 重庆历史名人馆微官网 阅读 1331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重庆历史名人馆陈列的历史名人中,就有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为代表的一批前辈,以“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为追求,一生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致力于启迪民智、教化育人,推进教育创新改革。从今天起,重庆历史名人馆推出“教育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系列文章,介绍中国近代12位教育界历史名人的事迹,从中感受他们追逐教育强国梦的“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

本期介绍“中国现代教育的创造者”张伯苓。

 

1669887364449579.png 


张伯苓(1876—1951),天津人。著名爱国教育家,“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构建了著名的南开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为了祖国不再贫弱,“去做教育”

张伯苓15岁时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轮船驾驶。在这里,他接触了大量西方的知识和技术,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学堂总教习是严复,他传授的理念和知识,对张伯苓影响深

1895年张伯苓全班第一的成绩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北洋水师学堂的毕业生本应到北洋舰队的船上再实习一年但北洋舰队在之前的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那一年居然找不到一艘船可供毕业生实习。最终,张伯苓以下级军官的身份到一艘在甲午海战中幸存下来的练习船“通济”号实习。上船后,张伯苓感受到弥漫于整个清朝海军中的沮丧气息。听老兵们讲述黄海大战时的屈辱,胸中悲愤难平。

3年之后“国帜三易”,让张伯苓作出“去做教育”的人生抉择1898年7月,英国从日本手里拿到了我国的威海卫,迫使清政府签订《中英订租威海卫专条》。张伯苓所在的“通济”号负责运送清廷官员去威海卫完成交接仪式。在交接仪式上,张伯苓目睹日本太阳旗被降下,清朝黄龙旗升起,随即黄龙旗又被降下,换上英国米字旗。让张伯苓深受刺激的还不止于此。参加仪式的清军兵丁,穿着长短不一的破旧坎肩个个面黄肌瘦,垂头丧气,有的甚至还在后腰别着一杆烟枪。英军士兵,个个身材魁梧,穿戴整齐,步伐一致。这对比强烈的场景,使张伯苓下定了决心:脱下军装,去做教育。他后来说:“要在现代世界中求生存,必须有强健的国民。欲培养健全的国民,必须创办新式学校,造就一代新人,我乃决定献身于教育救国事业。”

 

构建南开教育体系

1903年和1904年,张伯苓两次东渡日本,考察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教育。日本的办学规模和教育方法使张伯苓震撼,“知彼邦富强,实出于教育之振兴,益信欲救中国,须从教育着手”。

1904年10月,严修和张伯苓在天津创办新式私立中学堂,张伯苓任学堂监督(校长)。1907年,迁往天津城南开洼,称南开中学“此南开学校创立之缘起也”。

晚清废除科举制后,学子们纷纷投入新式学校学习。当时国内大学匮乏,偌大的天津,只有一所开设工科和法科北洋大学,没有一所综合性大学。于是,严修和张伯苓决定在南开中学的基础上,创立南开大学。

严修和张伯苓多次美国及世界其他地方考察大学建设,还专门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修教育学习如何组织和建立私立大学。学成回国后,开始着手在天津创办中国人自己的大学。

为了筹钱办学,张伯苓四处求人募捐“我不是乞丐,乃为兴学而做,并不觉难堪”。在各界人士的鼎力相助下,1919年9月25日,“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为办学宗旨的南开大学正式成立。

有了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先后创办成功的经验,1923年,张伯苓在严修的支持下,创立了南开女子中学;1928年,南开小学正式成立;1932年,张伯苓支持创立了南开经济研究所和应用化学研究所。至此,南开系列学校初具规模,了一个完整的南开教育体系。

 

在重庆办学,“续南开生命”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三省失陷,华北岌岌可危。处在天津的南开学校已极不安全。张伯苓感到“华北局势,危急万状,一旦有变,学校必不保。为谋南开事业推广计,并为谋教育工作不因时局变化而中断计,决意在川设立分校”。

1936年9月,张伯苓在重庆开办的南渝中学正式行课。南渝,取南开与重庆结合之意。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平津沦陷,天津南开校舍被日机轰炸焚毁,学校部分师生辗转来渝,继续工作、求学,南开团体得以维持不散。1938年,南渝中学更名为重庆南开中学,以“续南开生命”,彰显南开学校生命之延续及不屈之决心。

抗战期间,在张伯苓的关心、指导下,重庆南开中学继承和发扬南开优良传统,人才辈出,成为巴蜀教育界一颗璀璨的明珠。重庆南开中学始终践行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真正做到“读书不忘抗战,抗战不忘读书”通过“沙磁区学术讲演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坚持“以德育为万事之本”重视学生品德培养。学校有个远近闻名的“镜箴”,对学生的面容、心态、衣着、姿态等都提出严格的要求,学生行为不检、晚自习说话、内务劣等、衣冠不整、出言不逊等,都将受到警告处理。严格的品行教育,造就了南开学子不一般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意为既有公德,又有能力,德才兼备;与时俱进,每天每月都要有所创新和发展。这是南开系列学校的校训,也是张伯苓终其一生教育救国的宗旨

20世纪20年代,张伯苓提出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办学方针。以南开系列学校为依托,开创并践行“公”“能”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独树一帜。张伯苓认为,教育的目的,不能仅在个人而今教育之最重要目的,在于谋全社会的进步。

张伯苓以爱国奉献、秉公尽能的炽热情怀,事业无止、发展无穷的宏大格局,永不服输、愈益奋励的实干作为,将南开学校作为“改造社会试验之场”,聚精英、传薪火,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南开人。他的教育思想、教学管理经验,是中国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

张伯苓是一位与时俱进的爱国教育家创业南开,功在国家,为发展中国近代教育、开创中国现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1951年,张伯苓逝世,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的南开学子周恩来专程到天津吊唁,高度评价恩师张伯苓:“张校长一生是进步的,爱国的。他办教育是有成绩的,有功于人民的。”


(编写/朱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