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

2022-11-18 重庆历史名人馆微官网 阅读 1183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重庆历史名人馆陈列的历史名人中,就有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为代表的一批前辈,以“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为追求,一生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致力于启迪民智、教化育人,推进教育创新改革。从今天起,重庆历史名人馆推出“教育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系列文章,介绍中国近代12位教育界历史名人的事迹,从中感受他们追逐教育强国梦的“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

本期介绍“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

 

1668743485988342.jpg 


晏阳初(1890—1990),四川省巴中市人。平民教育家,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发起人。1920年开始致力于平民教育,推行乡村建设,并将平民教育运动推向世界,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其关于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的代表性文章,收录于《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一书。


开展平民教育  投身乡村建设

晏阳初出身书香世家,深受儒家文化熏陶,1913年考入香港大学,毕业后赴美国耶鲁大学政治系学习。从耶鲁大学毕业后,他响应北美基督教青年会的动员,奔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战场,为华工服务。在华工营的经历,使他意识到:“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并不笨,只是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他立志“不做官,不发财,只为贫穷文盲同胞服务”。1920年学成归国后,晏阳初开始了他一生为之奋斗的平民教育事业。

晏阳初游历中国19省,调查平民教育状况,根据民情国势,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理念,提出推行平民教育的整套方法,获得许多有识之士的响应,同时主编《平民千字课》,发起了全国识字运动。

1922年年初,晏阳初在湖南长沙进行首次平民教育实验,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开办平民学校70多所,仅3天时间就招收学生1900名,招募教员120名。7月15日,1200名学生参加毕业考试,960人合格。长沙的平民教育实验成功后,晏阳初又在山东烟台、浙江嘉兴等地开展平民教育实验,均获得巨大成功。

1923年,晏阳初与陶行知、周作民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简称“平教会”),晏阳初担任总干事,执行董事有陶行知、张伯苓、蒋梦麟等人。全国许多省市也相继设立平教会分会,一场声势浩大的平民教育运动在全国各地展开。短短几年时间,各地共建平民学校数千所、平民读书室数万间,扫除文盲数百万人。

随着平民教育运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晏阳初认识到:中国绝大多数国民是农民,绝大多数文盲在乡村,平民教育的重点应该在乡村。

1926年,晏阳初选择河北定县(今河北省定州市)作为实验县,推行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晏阳初通过在定县的社会调查,把中国农村的问题概括为“愚、贫、弱、私”四大病症,并相应制定了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四大教育”方针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大教育”方式,培养农民的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团结力。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定县实验”的研究内容,也是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理念。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当地农民,晏阳初举家迁入偏僻艰苦的定县,“穿粗布大褂,住农民的漏雨的房子”,“努力在农村作学徒”。晏阳初带领平教会的同人,开办农民学校,指导农民识字写字,进行农业技术改良,设立诊所药房,创办《农民报》,编印平民读物等。在晏阳初和平教会的努力下,当地农民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乡村面貌大大改善,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当日寇铁蹄逼近华北时,晏阳初仍然坚持定县实验,同时带领平教会在湖南衡山、四川新都等地成立实验县,使定县实验成果得以充分运用和发展。

 

在重庆创办乡建院  培养乡建和平民教育人才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1937年9月,定县沦陷,定县实验被迫停止。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晏阳初深感“四川为民族复兴之最后根据地,但最后之后不再有最后”,便应四川省政府之邀,积极匡助和推动“设计建设文化的经济的四川”,以保障“整个的复兴民族的基础”。平教会人员纷纷来川工作,进行大面积的市县调查,实际工作从乡村改造入手,同时加紧培养抗日人才,引导抗日的社会氛围。最为突出的举措之一,就是在重庆创办乡村建设学院。

1940年10月,晏阳初创办的“私立乡村建设育才院”(简称“乡建院”)在重庆北碚成立开学,他担任院长。乡建院“以整个国家的建设计划、抗战建国之任务”作为培养人才的目标,延续定县实验成果,以培养消除中国农村“愚、贫、弱、私”四大病症的专门人才为宗旨,要求学生应当具备“劳动者的体魄、专门家的知能、教育者的态度、科学家的头脑、创造者的气魄、宗教家的精神”。系科和课程的设置,贯穿着平教会和晏阳初的乡建理论与宗旨,如:乡村教育系培养治“愚”的文艺教育人才;农业和农田水利系培养治“贫”的生计教育人才;社会系培养治“私”的组织教育人才和地方行政人员。乡建院形成了艰苦朴素、勤学奋发、团结互助、民主进步、重视实践并能和农民打成一片的良好学风。

乡建院成立之初,只有乡村教育、农业、农业经济3个专修科,1942年增加了农田水利和社会2科。1945年,经批准更名为“中国乡村建设学院”,设乡村教育学、社会学、农学、农田水利4个学系。由于经费和师资的限制,设置公共卫生学系,培养治“弱”的卫生教育人才的计划没有来得及实现。1952年,乡建院改名为川东教育学院。不久,全国院系调整,乡建院师生分别并入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大学前身之一)、四川师范学院(今四川师范大学)等院校。

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存在时间虽短,却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乡村建设和平民教育人才。它是中国第一所专门为农村培养从事实际建设人才的高等学府,被认为是中国教育史上“学术的新纪元”。

 

将平民教育的种子撒向世界

20世纪50年代,晏阳初把早年在国内提出的除文盲、作新民”平民教育宗旨,发展为除天下文盲、作世界新民行动目标,决心将平民教育推广到世界各地他在美国联络各界人士,组织了“国际平民教育促进会”,并任主席,先后在菲律宾、泰国、危地马拉、加纳等国开展平民教育运动。晏阳初主持开办的菲律宾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一直运行至今,为个国家培养了大批平民教育专家和乡村建设人才

晏阳初致力于平民教育70年,获得了许多赞誉和殊荣,如“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乡村改造运动的创始人”等。1943年,为纪念哥白尼逝世400周年,欧美几百所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评选出爱因斯坦、杜威等“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十大伟人”,晏阳初是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人。时至今日,他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理论,在中国乡村振兴、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农、科、教结合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中,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编写/李湘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