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沧桑岁月的一口水缸
文/刘重来
2021年8月,我参加了由“重庆生态文明众创空间”组织的一次活动,到重庆市合川区“和乐生态田园农庄”参观学习。活动即将结束时,突然听到农庄主人陆平定说,他珍藏有张伯苓家在重庆时使用过的一口水缸。
张伯苓是大名鼎鼎的爱国教育家、南开学校创始人。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东三省失陷,华北也岌岌可危,处在天津的南开学校已极不安全。张伯苓感到“华北局势,危急万状,一旦有变,学校必不保。为谋南开事业推广计,并为谋教育工作不因时局变化而中断计,决意在川设立分校”。于是,1935年,张伯苓有重庆之行,而且这是他深谋远虑的一次出行——他要在重庆建一所南开学校。经过实地考察,张伯苓最终把建南开中学的校址选在了沙坪坝。1936年年初,南渝中学(1938年改名南开中学)在沙坪坝破土动工,当年9月就正式开学,张伯苓自任校长。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1937年7月29日,天津南开大学、南开中学遭到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教师住宅大部分被炸毁。这年8月,张伯苓乘民生公司“民俭”轮来到重庆,定居在南开中学的教工宿舍——津南村。
从这时起至1950年,张伯苓一家就居住在津南村,但他家使用过的水缸怎么会出现在合川这个农庄呢?
我跟着陆平定来到他家储藏间,果然看见一口青花瓷水缸(见题图),虽然历经沧桑岁月,但依然完好,品相极佳。
陆平定介绍了这只水缸的来历:它原本是张伯苓在重庆南开中学津南村居住时,家里用来储水的一口水缸。1950年,张伯苓举家迁回天津时,不便携带这口水缸,就将水缸送给了近邻,也是张伯苓的得力助手、南开中学校长喻传鉴。喻家几代人精心保存着这口水缸,至今已经70多年了。
那这口水缸又怎么会在“和乐生态田园农庄”呢?
陆平定是喻传鉴的外孙叶维能的女婿。近些年来,陆平定和妻子、岳母侍奉着叶谦吉(叶维能的父亲,中国生态农业奠基人),一直住在津南村老宅。两年前,津南村作为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开始全面整修,原住户均搬出,陆平定就把这口水缸搬到了他的农庄。
原来如此!难怪我一看见这口青花瓷水缸,就有似曾相识之感。
听陆平定介绍了这口水缸的来龙去脉后,儿时的记忆一瞬间如闪电般迸进我的脑海。想起来了,这就是我小时候在张、喻两家玩耍时见过的水缸!之所以如此肯定,是因为它太特别了,所以至今仍有印象。
我的父亲刘兆吉、母亲张雪羽曾是重庆南开中学、南开小学的教员,父亲担任过南开中学教务主任,母亲当过南开小学校长。我们也住在津南村,先住津南村13号,后住7号,与3号张伯苓家、4号喻传鉴家相距不远。
我和哥哥刘庆来(我们是一对双胞胎,是津南村有名的“大刘弟小刘弟”)与张伯苓的孙子张元胜、喻传鉴的外孙叶维能,都是津南村的淘气小伙伴。我们常常“不请自来”溜到张、喻两家玩。
记得在张伯苓家,客厅里有一个壁炉,常见张伯苓爷爷拄杖端坐在壁炉旁的椅子上,戴着一副茶色眼镜,这让我们这些小孩子望而生畏。但看到我和我的双胞胎哥哥时,张伯苓爷爷总要把我俩招呼到跟前,然后笑眯眯地问:“谁是大的?谁是小的?”我们怯怯地回答了,可下一次见面他仍是如此问,似乎从来也没弄清楚过。
为什么我对这口青花瓷水缸有印象呢?因为在那个年代,偌大的津南村没有自来水,各家各户吃水用水都靠挑水工一桶一桶挑进家来,所以各家各户都置有一两口水缸储水。但在我的记忆中,各家各户所用的几乎都是土陶制作的深酱色水缸,粗笨厚重,唯有张伯苓家这口水缸是青花瓷的,上面绘着几条龙,十分精致显眼,所以我印象很深。
张伯苓一家迁回天津后,我在喻传鉴家见过这口水缸,也听小伙伴叶维能不无骄傲地说这是张伯苓爷爷送的。所以陆平定所述这口水缸的来历是完全真实的。
谁能想到,当年身为南开大学校长、国民参政会副议长、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的张伯苓,家里竟没有安装自来水,还得置备水缸来储水。而今,连偏远的山乡也都用上了自来水。
这口水缸,见证了沧桑岁月,反映了张伯苓清廉朴素的生活。
(本文图片提供/刘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