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擎民族精神火炬 吹响时代前进号角——重庆历史名人(文艺界)施光南
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矢志不渝投身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用丰富的文艺形式,激励受剥削受压迫的劳苦大众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激励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激励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亿万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激励新时代的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为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庆历史名人馆陈列的历史名人中,有许多文艺界的杰出代表,如郭沫若、徐悲鸿、李伯钊、金山、钟惦棐、施光南……他们把自己的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用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为我们留下许多难忘的经典,使民族精神火炬熊熊燃烧,时代前进号角经久不息。
本期,介绍著名作曲家施光南。
施光南(1940—1990),祖籍浙江省金华市,出生于重庆市南岸区。著名作曲家。一生创作上千部音乐作品,在新中国的音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代表作有《最美的赞歌献给党》《祝酒歌》《月光下的凤尾竹》《在希望的田野上》等。
崭露头角的音乐少年
1940年,施光南出生在炮火纷飞的重庆南山脚下。他从小就显示出卓越的音乐天赋。四五岁时,他即兴演唱自己编的儿歌《春天到了》,在重庆市小学生唱歌比赛中获低年级组第二名。施光南后来称《春天到了》为自己的处女作。
新中国成立后,施光南随父母到北京。中学时,他利用课余时间自学编曲、作词、钢琴,进行音乐创作。他的音乐天赋,启蒙老师的引导,使他很快成为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他喜欢唱歌,酷爱音乐,这期间创作了几十首歌曲,这些歌曲在同学中传唱开来。同学们欣赏施光南的音乐才华,自发集资,为他编印了《中外民歌选》,收录了他创作的歌曲34首。这是施光南第一本自选歌集,当时他还不满17岁。
高中毕业时,施光南决定报考音乐学院。1959年,他考入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施光南生前回忆这段求学之路,曾说:“为了让我的歌飞起来,我简直着了迷,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创作中去,简直是有股使不完的创作傻劲。”
大学期间,施光南灵感迸发,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充满青春气息的音乐作品。1961年,施光南完成声乐套曲《革命烈士诗抄》。这部结构严谨的声乐套曲,充分体现了施光南强烈的革命激情,是他音乐作品开拓创新的起点。1962 年创作的小提琴独奏曲《瑞丽江边》,以动人的旋律描绘了祖国南疆的秀丽风光和淳朴风情。
大学毕业时,施光南正式发表的歌曲已有100多首,得到业内人士一致好评,施光南由此在中国乐坛崭露头角。
为人民唱响主旋律的“时代歌手”“改革先锋”
1964年,施光南进入天津歌舞剧院从事音乐创作。为收集更多的创作素材,他不辞辛劳,到祖国各地采风,深入生活,扎根基层,怀着对中华大地的深切眷恋和对祖国人民的由衷热爱,一路行走,勤奋创作。施光南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抒发祖国大江南北不同民族、不同职业劳动人民喜怒哀乐的,真实反映各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如:《打起手鼓唱起歌》赞美新疆人民的新生活;《火车司机之歌》歌颂坚守岗位的劳动者;《鸿雁高飞》洋溢着浓郁的塞北草原风情……这些歌曲曲调优美,朗朗上口,深得群众喜爱。在“文革”艰难岁月中,施光南虽历经坎坷,依然潜心创作,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凝聚于每一个音符。
1976年,“十月里响春雷”,粉碎了“四人帮”。施光南创作了一曲《祝酒歌》,表达全国人民欣喜若狂的心情。这首歌在1979年除夕晚会上演唱后,迅速传遍中华大地。施光南在《我怎样写歌》一书中写道:“《祝酒歌》既有对过去的回顾,又有对胜利的庆贺,更有对未来的信心,我觉得这正是我要表达的情感,这首歌曲不能只谱成一首欢乐的歌曲,而应在庆祝的基调中带有时代印记的深沉感以及向未来进军的昂奋感。”
改革开放后,施光南调入中央乐团(今中国交响乐团),迎来了他的创作黄金期。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伴随着时代的节奏,许多歌曲人们耳熟能详,如《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假如你要认识我》《多情的土地》等。施光南在创作中,把青年人的爱情生活与改革开放的火热生活融合在一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1978年创作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婉转悠扬的旋律中,讲述维吾尔族姑娘阿娜尔罕和驻守边防哨卡的克里木的爱情故事;1979年的《月光下的凤尾竹》采用傣族民歌素材,将月色朦胧、薄云浮动、凤尾竹摇曳的情境,美丽姑娘婀娜的姿态,表现得惟妙惟肖。
从事专业作曲以来,施光南一直希望“在创作中找出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民的节奏和旋律”。1981年,他创作了《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曲描绘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画卷,展现出新农民辛勤耕耘、昂扬奋斗的风采,唱出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唱至今,经久不衰。
除歌曲外,施光南还一直怀有创作民族歌剧的梦想。他创作的抒情歌剧《伤逝》和大型历史歌剧《屈原》,成为中国民族歌剧事业新的里程碑,是中国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1984年7月14日,施光南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入党申请书中,他满怀深情地写道:“希望自己能作为党的一名文艺尖兵。我要用自己的笔,尽力写出无愧于我们的祖国,无愧于我们的时代的作品。”他无愧于自己的誓言,始终将爱国作为音乐创作的永恒主题,坚持为人民创作,用音乐抒发人民心声,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新中国的音乐事业。
施光南一生创作了数以千计的优秀音乐作品,这些作品题材丰富,从不同侧面和角度,艺术地体现了民族之风情、爱国之深情、时代之脉搏、大众之呼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奋发进取。
施光南去世后,文化部授予他“人民音乐家”光荣称号。2018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施光南“改革先锋”称号。施光南是入选的100人中唯一的音乐家,这是国家和人民对他至高无上的褒奖。
重庆历史名人馆特别策划的“高擎民族精神火炬 吹响时代前进号角”系列专题,历时9个月,在施光南谱写的优美乐曲声中,落下了帷幕。这20位文艺界历史名人,发时代之先声,抒人民之真意,表爱国之赤诚,用文字、用音符、用画笔,在中华大地书写了一部壮丽史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作为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我们要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大力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而奋斗!
(文/李湘竹)
- 上一条一只竹篮背后的故事
- 下一条见证沧桑岁月的一口水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