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擎民族精神火炬 吹响时代前进号角——重庆历史名人(文艺界)万从木

2022-09-30 重庆历史名人馆微官网 阅读 930

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矢志不渝投身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用丰富的文艺形式,激励受剥削受压迫的劳苦大众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激励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激励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亿万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激励新时代的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为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庆历史名人馆陈列的历史名人中,有许多文艺界的杰出代表,如郭沫若、徐悲鸿、李伯钊、金山、钟惦棐、施光南……他们把自己的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用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为我们留下许多难忘的经典,使民族精神火炬熊熊燃烧,时代前进号角经久不息。

本期,介绍著名画家万从木。


1664522749155571.png

 

       万从木(1899—1971),笔名竹山山人、停云阁主,重庆市永川区人。著名画家,教育家。创立私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任校长20余年。作品有《从木画集》《从木诗集》《十八描法》等。


留在“美专校街”的办学足迹

万从木的父亲是晚清举人,在万从木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万从木11岁时,母亲也离开了他。他的生活全靠亲友照顾和接济,对他帮助最大的是他的表姐夫王作祥。

王作祥是重庆往返上海的轮船公司的买办,家境富裕。万从木从小好学上进,酷爱绘画,读完小学和中学后,王作祥就出资送他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以下称“上海美专”)学国画,接受系统的绘画训练。1919年,万从木又在王作祥和其他亲友的资助下,去日本西京美术专门学校学西画。

在上海和日本的这段学习经历,对万从木的人生轨迹产生了重大影响。万从木的女儿万芬志回忆说:“上海美专,尤其是在日本西京美专读书这段历史,对我父亲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可以说,是为他日后能够成为一个美术家、教育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1年,万从木回国,先在江西景德镇陶瓷厂画陶瓷画。不久后回到重庆,先后在中法大学、川东师范学校、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及多所中学教授美术课程。通过这一段教学经历,他深感中国西南地区文化艺术的落后,创办了《世界美术画报》杂志,向闭塞的西南地区介绍世界上优秀的美术家及其作品,并萌生了筹办艺术学校培育人才的念头。

1925年,万从木与早年同赴上海求学的同学何聘九、杨公庹、黄伯廉等人合作,创办了重庆第一所以传授新美术为宗旨的美术学校——私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以下称“西南美专”)。学校最初选址在重庆市中心铁板街(今渝中区铁板巷),由杨公庹任校长。不久后,杨公庹因病去世,何聘九离开学校出任公职,年仅26岁的万从木接任校长。

西南美专是艺术学校,比一般学校需要更多的经费和设备,除了正常教学所用的教室外,还需要画室、钢琴室,要购买钢琴、石膏像、画架等教学用品。由于西南美专是私立学校,没有政府补贴,办学经费除了学生所交的学费和少量的社会捐款外,主要靠自筹。因此,筹措办学经费一直是困扰万从木等人的难题。

学校在铁板街开办一段时间后,有了一定知名度,万从木等人决定扩大学校规模,升级教学条件。在万从木等人的积极奔走下,曾任四川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厅长的甘典夔将自己在上清寺的约20亩地皮无偿捐给学校作为校址。万从木等人通过借贷、募捐、举办画展等方式筹集经费,在这片土地上建起了教学大楼、师生宿舍和食堂,然后添置钢琴、石膏像等教具。1933年,西南美专搬迁到上清寺,开设了绘画、音乐、戏剧、陶瓷等专业,学生不断增多(最多时在校学生达300余人),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学校运行逐步正规。

万从木在建校办学伊始,就将培养学生成才视为自己的毕生事业。他讲课风趣、指导耐心,很受学生欢迎。他非常重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实践能力,经常组织学生前往重庆郊区的南温泉、北温泉等地采风写生,将自己从日本带回的珍贵书籍供学生借阅。在学校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他还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减免学费,尽最大可能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1937年至1945年,为坚持把学校办下去,时任校长的万从木付出了无数心血。这期间,西南美专辗转搬迁了5次。每次搬迁,学校都需要付出额外的经费。特别是从成都迁回重庆时,装满石膏像、钢琴、图书等物资的大船在行至岷江中下游的四川犍为县时触礁沉没,一船教具悉数损毁。万从木面临一无所有的困境,却依然没有停下办学的脚步。在学校最困难的时候,他不仅卖画、募捐、借贷,甚至把夫人陪嫁的饰品和家里贵重点的物品都典当了,以维持学校正常教学。

抗战胜利后,西南美专迁回上清寺原址。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批准,西南美专更名为西南美术专科学校,成为官办学校。学校所在街道由此得名“美专校街”,沿用至今。

1951年,西南美专与蜀中艺术专科学校合并为重庆艺术专科学校。1952年,重庆艺术专科学校全体教职工和3年制学生并入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大学前身之一),5年制学生并入成都艺术专科学校。1953年,成都艺术专科学校与西南人民艺术学院合并成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今四川美术学院)。

       万从木任西南美专校长20多年,呕心沥血、竭尽所能,为国家培养了数以千计的艺术人才,实为西南地区艺术教育的先驱。

 

创作办展  彰显爱国之心

万从木在江西景德镇陶瓷厂时,把所学的国画和西画技巧融入瓷画中,创新的画作很受欢迎。他在那里画了不少陶瓷画,并烧制成成品。他绘制的“春夏秋冬”瓷画瓶,今存于永川名人堂。

抗战时期,万从木创作了大量抗战宣传画。以历史题材勉励国人之志的,有《尝胆卧薪》《牧羊守志》《投笔从戎》《威震倭寇》等;用现代题材控诉日寇暴行、鼓舞同胞斗志的,有《侵略者的“收获”》《共同奋斗打倒暴日》《无家可归》《各尽其责》等。万从木用中国画手法创作抗战题材漫画,是抗战时期中国画家的创举,不仅开拓了观众的眼界,也给其他艺术家以启示。此后,大后方的一些报刊上,经常可以看到著名画家如林风眠、李可染等采用中国画方式创作的抗战题材漫画作品。

这期间,万从木一面克服重重困难,维持学校教学正常进行,一面带领学校师生积极投身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他曾多次举办和参加大后方的抗战画展。1938年5月他参加重庆抗敌后援会绘画组委会举办的抗敌绘画展览,《时事新报》报道:“本市五月抗敌宣传大会绘画组自前起至月底假木牌坊英年会会址举行抗敌画展,其收集油画、水彩画等156件,皆为名家作品……万从木之中国画《民族英雄》,均为不可多得之作,其他以国画手法所作之漫画更别具风味,另创一格云。”

1942年,万从木在成都举办个人画展,展出的抗战题材作品,在成渝地区都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他还将自己创作的抗战题材漫画编辑成《抗敌画展特刊》出版,并将卖画收入悉数捐作抗日经费。

万从木在绘画中融合中西画风格,其画作大气豪放、不拘陈规,笔调灵活、色彩多变。他的画作涉及山水、人物、花鸟、动物等众多题材,山水人物尤工。他的人物画笔墨简练、造型生动,多表现人物昂扬奋发之貌;山水画写意传神,歌祖国山河之美,颂民族传统之魂。特别是他画的松树,非常传神,人们因此称他为“万松木”。四川美术学院绘画教育的奠基人、著名画家叶正昌评价万从木的山水画,“笔墨淋漓,气势磅礴,于自然中求变化,泼放中见神韵,不为陈规旧法所拘,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文/别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