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森楷故居陵墓小记

2022-08-26 重庆历史名人馆微官网 阅读 1797

文/罗小川  黄理


1661942123737166.png

张森楷故居(举人院子)

 

重庆市合川区狮滩镇柳寨村六社,有一座当地人称为“举人院子”的旧宅,这就是晚清举人、清末民初著名史学家张森楷的故居。

张森楷故居平面呈复四合院布局,方向275º,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现存前堂、后堂、右厢房、右别院、侧门等构筑物。前堂为悬山顶木结构建筑,小青瓦屋面,抬梁穿斗混用式梁架,六棱金瓜石柱础,地面用青石板横向铺列,素面台基,普通踏道四级,前后檐下为贯通式廊道,现存面阔3间14米,通进深2间10.10米,通高6.20米。后堂为悬山顶木结构建筑,小青瓦屋面,穿斗式梁架,六棱金瓜石柱础,素面台基,普通踏道两级,前檐下为贯通式廊道,横枋间饰卷草纹雀替及雕花垂柱,大门横额上饰出头式雕花承匾柱头及镂空“寿”字窗棂,现存面阔3间15.10米,通进深1间9.60米,通高7米。右厢房为悬山顶木结构建筑,小青瓦屋面,穿斗式梁架,通长13.50米,通进深9米。右别院由后堂及厢房末端与杂房围合而成,呈六角形天井。侧门位于故居右前侧,用青砂石砌筑,重檐歇山顶,二柱一开间,通高3.20米,通宽1.80米,横匾书“驾福乘禧”,柱表以《黄冈竹楼记》和《陋室铭》中的句子相联,刻楹联一副曰“待其酒力醒茶烟歇,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现存的张森楷墓属二次葬。张森楷客死于北平,后由实业家卢作孚设法将其灵柩运回合川,公葬于城东学士山麓八角亭之下。

1990年,应张森楷后人请求,将张森楷墓迁葬于狮滩镇柳寨村故居旁,合川县(今合川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同年为其立碑纪念。

张森楷墓位于故居以北60米处的土台上,用青砂条石围合覆盖土冢,方向300º。墓前立石灰岩方形墓碑一块,墓通长5.80米,宽2.55米,高1.50米。碑前置方形石作祭台,碑上竖刻“历史学家张森楷先生之墓  1858年—1928年  合川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1990年10月25日立”。2014年11月,张森楷故居及陵园被列为合川区文物保护单位。

张森楷早年就学于州学及成都尊经书院,获张之洞、谭宗浚等人赏识。光绪十八年(1892年),受川东道观察使黎庶昌礼聘,专门从事历史研究工作,以史学研究闻名。光绪十九年(1893年)中举。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合川大河坝(今重庆市合川区太和镇)创建“四川民立蚕桑公社”及“四川民立蚕桑中学堂”,开四川近代蚕桑业发展之先河,并培养蚕桑业人才,对川东地区蚕桑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宣统元年(1909),应聘任成都府中学堂历史教员。1911年参加“保路运动”,为营救被捕者而奔走,获得极高社会声誉。1912年任川汉铁路公司总理期间,改革陋习,整顿路政,成绩斐然。1925年,先后在合川、成都、雅安、邻水等地讲学,曾为成都大学国史教授,之后潜心专注整史修志,先后完成史籍质疑校勘、校注以及修志工作等。张森楷一生著述浩繁宏大,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史学家中的地位。

1928年6月,潜心治学著述的张森楷客死于北平友人傅增湘家,以身殉学。


1661942174170806.png

张森楷先生之墓

 

张森楷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史学家、教育家、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以毕生之力倾注于史籍校勘,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个通校过全史的学者之一。尤其是《史记》,他是“自唐代‘三家注’后一千多年以来唯一字比句栉全盘疏通过的学者”;他的《二十四史校勘记》手稿,自成一家之言,为中华书局标点本《二十四史》国家出版工程提供了重要学术支撑;他独撰的民国《合川县志》被梁启超树为“近代地方志的标杆”,他因此被公认为近代方志学奠基人。

他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和新史学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主要开拓者。他创办四川蚕桑公社,“开川渝近代农业技术推广和职业技术教育先声”,被誉为“川东蚕桑之父”;他在中国近代学堂中开新史学教育风气之先,是郭沫若的新史学启蒙老师,被郭沫若称赞为“全中国有数的历史学专家”;他是中国大学史学教育的奠基人,是少数几位出任现代大学史学教授的前清举人之一,也是中国首批大学史学教授中的长者。

他以天下为己任,充当辛亥革命前驱,经手实业两油清风,率性耿直,不阿权贵。晚年皓首穷经,埋头治学,整理史籍,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文图片提供/重庆市合川区文物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