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唐,情系渝州(三):白居易《种荔枝》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空前绝后的朝代,在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后,唐高宗秉承贞观遗风,开创了永徽之治的治世局面。这一局面在唐玄宗时期达到鼎盛,在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方位繁荣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高峰。
文曲星实在太过偏爱唐朝,唐朝两百八十九年的历史,经历初、盛、中、晚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涌现出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文人名士,留下许多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诗篇,而大唐气象也在这些流芳千古的诗作中更加辉煌灿烂,如海上楼阁、蓬莱仙岛一般令我等后辈心驰神往。
重庆在唐朝时称“渝州”,隶属山南西道,渝州山高谷深,自然风光美不胜收,令无数来到渝州的文人墨客流连忘返。重庆历史名人馆展陈了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的塑像,这四位诗人都曾来到渝州,留下了大量咏吟渝州的传世佳作。
这次名人馆从四位诗人在渝州所作的诗作中各选取了一首,以诗文为媒介,与大家开启一场时光旅行,回到唐朝的渝州城里,与这四位诗人共饮一杯美酒,共赏巴渝美丽风光。
第三站,我们随着白居易的《种荔枝》来到了唐元和十三年的忠州(今重庆忠县),忠州物产丰饶,尤其荔枝远近驰名,时任忠州刺史的白居易此刻就站在一颗荔枝树下向我们微笑,快去向白刺史讨荔枝吃!
重庆历史名人馆内的白居易塑像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种荔枝
【唐】白居易
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
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
【背景故事】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因得罪朝中权贵,被贬谪为江州司马,元和十三年(818年)改任忠州刺史。唐代的忠州是江边小城,比较荒凉,山高坡陡,白居易到任后,重新制定纳税法,减轻徭役、刑罚。鼓励州民开荒种粮,发展蚕桑。
数月后,他逐渐发现忠州并不是初来时那样满目荒芜,而是“竹树有嘉色”。更让他惊喜的是,在忠州见到了平生未曾见过的荔枝。白居易自幼就听闻杨贵妃喜食荔枝,但他生长在北方,无缘得见。在忠州首次见到荔枝的白居易,对荔枝喜爱异常,写了不少有关荔枝的诗,其中就包括这首《种荔枝》。
【译文】
这一颗颗红红的像珍珠一般的荔枝非常可爱,
这位白胡子的太守也太痴心了。
十年荔枝结果的时候,也不知道是谁在这儿任职太守。
但他还是愿意在园中种下一棵棵荔枝树。
【鉴赏】
白居易的诗有一大特点是通俗易懂,贴近大众,虽然文字平易浅近,但是寓意深远,《种荔枝》也是如此。“红颗珍珠诚可爱”就以简单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出荔枝的形态,“诚可爱”也朴实的表达出诗人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白居易因仕途不顺而早生白发,任忠州刺史时已年将半百,已是“白发今年白似霜”,故自称“白须太守”,因自己对荔枝喜爱至极,抑制不住种荔枝的冲动,故有“白须太守亦何痴”的自嘲之句。他自知不会久留忠州,因为古代郡县官员任期三年考核、调整一次,而荔枝生长周期长,不待荔枝结果,他就有可能离开忠州,不知会去向何方,也侧面反映了诗人对自身仕途坎坷,四处漂泊的郁闷之情。
最后一句“自向庭中种荔枝”则体现了诗人“不问收获,但事耕耘”的务实精神,表达了诗人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大气洒脱的胸襟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