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唐,情系渝州(二):杜甫《登高》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空前绝后的朝代,在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后,唐高宗秉承贞观遗风,开创了永徽之治的治世局面,这一局面在唐玄宗时期达到鼎盛,在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方位繁荣发展,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高峰。
文曲星实在太过偏爱唐朝,唐朝两百八十九年的历史,经历初、盛、中、晚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涌现出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文人名士,留下许多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诗篇,而大唐气象也在这些流芳千古的诗作中更加辉煌灿烂,如海上楼阁、蓬莱仙岛一般令后人心驰神往。
重庆在唐朝时称“渝州”,隶属山南西道,渝州山高谷深,自然风光美不胜收,令无数来到渝州的文人墨客流连忘返。重庆历史名人馆展陈了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的塑像,这四位诗人都曾来到渝州,留下了大量咏吟渝州的传世佳作。
这次名人馆从四位诗人在渝州所作的诗作中各选取了一首,以诗文为媒介,与大家开启一场时光旅行,回到唐朝的渝州城里,与这四位诗人共饮一杯美酒,共赏巴渝美丽风光。
第二站我们来到唐大历二年的夔州(今重庆奉节),在白帝城外的一处高台上,一位两鬓斑白的老者正负手而立,看着脚下奔流不息的滚滚长江,眼中尽是悲凉,他就是与李白并称为“李杜”的“诗圣”——杜甫。
重庆历史名人馆内的杜甫塑像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官至工部员外郎,后人因此称之为“杜工部”。杜甫一生迭经盛衰离乱,饱受艰辛,写出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被称为“诗史”。作为唐代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又被后人尊为“诗圣”。
登 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背景故事】
《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是杜甫流落夔州所作,此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整整四年了,但是地方藩镇为了争夺地盘仍然彼此攻伐,人民的生活依旧痛苦不堪。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了,在夔州的这三年里,他生活困苦,疾病缠身,在这种情形下,杜甫依然坚持创作,先后写了430余首夔州诗,占他毕生创作的三分之一,达到了他创作生涯的第二次高峰。
一天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远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对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杜甫一生颠沛流离,目睹了时代的苦难,再回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和艰辛的生活,心中百感交集,奋笔写下了这首慷慨悲壮的《登高》。
【译文】
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水清沙白的河滩上有群鸥嬉戏盘旋。
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落下,长江滚滚涌来奔流不息。
悲伤地面对这秋色感叹漂泊在外常年为客,已近暮年又疾病缠身的我独自登上高台。
历经艰难困苦两鬓斑白,困顿潦倒又因病后无法饮酒,只能放下酒杯独自伤怀。
【鉴赏】
《登高》被后人称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开头两句从细处选择六组景物:凄紧的秋风、高远的青天、悲凉的猿声、清凉的江水、白如玉的沙滩、回旋低飞的群鸟,为世人描绘出了一幅冷清凄凉、孤独寂寞的江边画面,不但写尽了诗人登高俯仰的所见所闻,而且融合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为全诗奠定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第三、四句集中表现了对深秋时节的景色,落木无边而下,江水奔流不息,整个画面气象万千,苍凉悲壮,气势雄浑壮观,境界宏阔深远。从“萧萧”和“滚滚”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和胸中壮志难酬的苦痛。第五六句将前四句蕴含的感情进一步爆发,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同时对沦落他乡的不胜伤感。最后两句中,诗人坦言了自己白发日多,疾病缠身的境遇,给全诗增添了一层深深的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