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唐,情系渝州(一):李白《宿巫山下》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空前绝后的朝代,在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后,唐高宗秉承贞观遗风,开创了永徽之治的治世局面,这一局面在唐玄宗时期达到鼎盛,在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方位繁荣发展,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高峰。
文曲星实在太过偏爱唐朝,唐朝两百八十九年的历史,经历初、盛、中、晚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涌现出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文人名士,留下许多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诗篇,而大唐气象也在这些流芳千古的诗作中更加辉煌灿烂,如海上楼阁、蓬莱仙岛一般令我等后辈心驰神往。
重庆在唐朝时称“渝州”,隶属山南西道,渝州山高谷深,自然风光美不胜收,令无数来到渝州的文人墨客流连忘返。重庆历史名人馆展陈了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的塑像,这四位诗人都曾来到渝州,留下了大量咏吟渝州的传世佳作。
这次名人馆从四位诗人在渝州所作的诗作中各选取了一首,以诗文为媒介,与大家开启一场时光旅行,回到唐朝的渝州城里,与这四位诗人共饮一杯美酒,共赏巴渝美丽风光。
本期,我们随着《宿巫山下》来到了唐开元十三年的巫山万县,迎面向我们走来的这位丰神俊朗,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就是盛唐时的伟大诗人——“诗仙”李白。
重庆历史名人馆内的李白塑像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他诗作以抒情为主,既反映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李白的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被后世的评论家称为“诗仙”。
宿巫山下
【唐】李白
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
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
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
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
【背景故事】
《宿巫山下》写于唐开元十三年,正值李白二十五岁风华正茂的年纪,怀着“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凌云壮志,离开了蜀中故里,开始云游四方,李白一路乘舟东下,来到了渝州,时值三峡隆冬时节,江上无法通航,于是滞留在巫山一带,一直等到开元十四年春汛来临时才得以离开。
【译文】
昨夜在巫山过夜,满山的猿啼,连在梦里都能听到。
桃花在三月的江水上随波漂浮,我就在这时节离开瞿塘。
疾风将雨吹至南方,淋湿楚王的衣裳。
我在高高的山丘上怀念宋玉,看到这古迹,令我热泪盈眶。
【鉴赏】
这首诗以情写景,以景抒情。在巫山滞留时“猿声梦里长”,猿的凄厉叫声勾起了李白的愁思,源何而愁,因为不通航而滞留,周围没有值得倾诉的朋友,心中的理想和抱负只能暂时搁置,这时李白内心应该是十分空虚寂寞的。
另一方面“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描写了巫山下桃花飘流水、清风携细雨的早春景象,春天到来了,三峡通航,这让李白的心情有些纾解,因为李白可以离开滞留他几个月的巫山,继续远游。在艺术表现上,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富特征,自己感受最深的方面加以突出的描绘,如“桃花”,在浓郁的主观色彩的氛围中,蕴涵了无穷的韵味,这也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
“高丘怀宋玉”,宋玉是屈原之后的杰出作家。李白在巫山想到了宋玉,以宋玉在楚王时期的大展身手来反衬自己的仕途失意,使得这位伟大诗人怀才不遇的心情显得更加浓郁与凄凉。李白的这首抒情诗,把瞿塘峡—巫山物色和特定的情绪渗透、交融在一起,在“景”的形势和“情”的特征之间,表达自己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