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中家山——陈子庄艺术研究展”亮相北京画院美术馆

2023-01-18 重庆历史名人馆微官网 阅读 770

【编者按】陈子庄(1913—1976),重庆永川人,著名国画大师。2005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评为重庆历史名人,是重庆历史名人馆内陈列的200位历史名人之一。

 

近日,由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支持,四川博物院、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新都杨升庵博物馆、北京画院联合主办,陈子庄艺术陈列馆协办,北京画院美术馆承办的“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之“壶中家山——陈子庄艺术研究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展。


1674026397390390.png 


本次展览汇集了来自四川博物院、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新都杨升庵博物馆收藏的陈子庄花鸟、山水、书法等作品,共计100件。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一层,展览以陈子庄生平为逻辑线条,讲述满地画画的放牛娃——陈子庄,成长为一个习武卖画行走江湖结交豪俊以期报效国家的侠士,又在久经风霜后回归沉潜绘事,纵使生活困顿,坎坷久历,亦不能阻挡他凌云健笔、纵横纸上的传奇经历,旨在为观众呈现一个“时代里的陈子庄”形象。同时,展览二层通过三个板块,为观众构建一个“陈子庄的艺术世界”。

1955年,时年42岁的陈子庄成为四川省文史馆最年轻的馆员,开始潜心研究大写意花鸟。他不喜庭院中人工“塑造”的花卉,更喜“天彭山牡丹”或“江路野梅”的自然和生命力。陈子庄在回忆录中曾说:我画花鸟是从学齐白石、吴昌硕入手,直追八大山人。


1674026416872878.png 

锦官城外柏森森 陈子庄 纸本设色 276cm×420cm 1963年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藏

 

1963年,他以杜甫名篇《蜀相》中森森古柏的重重诗意,为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创作《锦官城外柏森森》。画面为全景式构图,古木荫荫,丛柏掩映之处,红墙俨然,古祠伫立,近树或虬曲多姿,或枝干挺立,远树参落其间,以湿笔淡墨渲染写就。

陈子庄生命中后三分之一在成都度过,并将这近20年生命旅程专注于绘画上,力图形成一番崭新的面貌。经过沉淀的陈子庄将创作重心从大写意花鸟转向山水画,形成了“写生——提炼——创作”的工作模式,也正是对“写生”异于他人的理解,使得陈子庄能跳脱传统和时代,形成自我风格与面貌。在陈子庄看来,画家需凭借性灵作画,而性灵则需要画家的个人修养。他将“修辞立其诚”作为自己的为艺的信条,强调从事艺术工作最重要的是真诚,无需以名唬人,蜀地丘陵山峦风土皆是他眼中的取之不尽的素材。


1674026437843348.png 

石壶书法扇面(之二) 陈子庄 纸本墨笔 39cm×58.7cm 1973年 四川博物院藏


1972年,陈子庄创作《龙泉山水册》,标志着他的山水画进入成熟期,其代表作包括《大病后补题册》《廿四纸册》《石壶绘画扇集》《丙辰寄赠册》等。陈子庄长于画扇,《石壶绘画扇集》结构奇丽自然,着力呈现画面浅近单纯、简淡孤洁的风貌,追寻一份平淡天真。

1974年,陈子庄进入了创作成熟期的高峰,《雨霁》《村趣》《春之晨》《崖下溪桥》《燕子崖》《秋爽》等作品皆见出鲜明的个人风格。《汉旺看山归来册》以华滋浑厚的笔墨表现了川西地区不同于川中丘陵山水的巍峨气势,在浓荫蔽日的“象外千峰”中展现画家“凌云健笔意纵横”的艺术追求。

陈子庄从艺术传统程式中跳脱出来,向着艺术的“超逸”迈进。他的艺术实践或许在暗示,仿佛客观存在的评价方式、传统技法体系并不能束缚人的主观能动性。艺术创新不是与传统决裂,不是凭空而降的无中生有,而是一种认知上的解放,并能把它加以落实。或许,正是这种精神所建构的能量场,吸引着我们不断靠近他。

 

(本文转载自北京青年报,内容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