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足迹

2022-07-28 重庆历史名人馆微官网 阅读 1429

/王小波


1658994989615156.png

雅舍前的梁实秋塑像


初春时节,我和家人亲朋再次来到位于重庆市北碚区梨园村18号的梁实秋纪念馆(雅舍)参观,追寻一代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足迹。

1938年,梁实秋从汉口来到重庆。雅舍,是梁实秋抗战时期在重庆的旧居。2009年12月,梁实秋旧居(雅舍)被公布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已开辟成梁实秋纪念馆的雅舍,成为人们追忆梁实秋的重要场所。

从西南大学1号门向东沿干道人行道前行数百步,立着刻有梁实秋手迹“雅舍”二字的石碑。循道旁台阶而上,不几步就来到一个依山而建的院落,门楣上书“梁实秋纪念馆”,门两边刻着李清悚《梁实秋筑室北碚曰雅舍索诗补壁》中的诗句“鬓发催人惊岁月,文章小技挟风雷”。跨过小门,登上二三十级台阶组成的一段曲折梯道,修葺一新的雅舍全貌展现在眼前。

如今的雅舍,掩映于翠竹林木之中,是根据雅舍居室成员、梁实秋子女的回忆资料及梁实秋的文章记述进行修复的。雅舍正前方院坝中,立着一尊汉白玉的梁实秋塑像。

老舍之子,曾任中国现代文学史馆馆长、中国老舍研究会顾问的舒乙先生回忆,他八岁时(1943年)曾到过梁实秋居住的雅舍。雅舍的修复与梁实秋纪念馆的筹建,得到了舒乙等知名人士和梁实秋后人的大力支持。雅舍里展陈的,就有为寻找雅舍位置,著名画家、老舍夫人胡絜青提供的雅舍及周边平面位置图。舒乙从上世纪90年代就参与雅舍旧址的寻找与鉴别,并亲自撰写了梁实秋纪念馆展出的《前言》。

从雅舍左边的房间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舒乙撰写的《前言》,以及《梁实秋先生传略》。纪念馆的图文与实物展览,以梁实秋的生平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分为“梁实秋的早年求学与鲁梁论战”“梁实秋的雅舍岁月”“晚年梁实秋”等单元。展室内陈列了不少梁实秋著作及其研究著述,其中包括各种版本的《雅舍小品》,还有一部分纪念实物。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实物,集中展示了梁实秋不平凡的一生,特别是梁实秋在北碚雅舍的生活和创作经历。

当年的雅舍,是指1939年5月梁实秋与友人吴景超合买的位于重庆碚青公路旁山坡上的一栋房子。这栋房子地处北碚城郊,为方便邮递信件,梁实秋建议用吴景超夫人龚业雅的名字,命名房子为“雅舍”。雅舍共六间房,梁实秋两间,龚业雅及孩子两间,其余两间由时为教育部教科用书编委会代主任的许心武及其秘书尹石公居住。

梁实秋在《北碚旧游》一文中记述:雅舍“六间房,可以分为三个单元,各有房门对外出入,是标准的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窗户要糊纸,墙是竹篾糊泥刷灰,地板颤悠悠的吱吱作响”。

雅舍位置特殊,可望阡陌螺旋的稻田”“几抹葱翠的远山”,近有高粱竹林水池以及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作伴;雅舍环境特别,或能与邻人“互通声息”, 或有成群鼠蚊滋扰,或有地势较高,得月较先”之胜。特殊的位置与特别的环境,成就了雅舍的个性,如梁实秋所言,“有个性就可爱”。

于是,梁实秋在《雅舍》里写道: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抗战时梁实秋内迁重庆期间,最引人注目的成绩是他的散文创作。

1940年,梁实秋应友人之邀,在雅舍撰写了20多篇散文随笔,并以《雅舍小品》为名,结集出版。《雅舍小品》平实简朴的内容、雅洁恬淡的风格、从容隽永的意蕴、洒脱幽默的行文,无不反映出梁实秋甘居淡泊而目光向上的人生境界及旨趣。在小小的雅舍,梁实秋开辟了一片创作新天地,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独特地位。

《雅舍小品》散文集自诞生以来,仅英文版就先后出版了300多次,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梁实秋生活和工作的部分地方,作为他的故(旧)居进行了恢复,有的还开辟为纪念馆。而名扬海内外的北碚雅舍,则既作为梁实秋旧居进行了修复,又开辟成为梁实秋纪念馆。

1946年秋,梁实秋先生离开北碚,辗转于北京、广州等地,最后定居台北。在之后的数十年里,梁实秋不仅将自己在台北所建的一所房子取名为“雅舍”,还先后以“雅舍”冠名出版了《雅舍小品续集》《雅舍小品三集》《雅舍小品四集》,以及《雅舍杂文》《雅舍谈吃》《雅舍散文》等书籍。梁实秋曾在北碚居住了八年,他将北碚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雅舍,成为他心底浓浓的、萦怀难忘的情结。


 1658995046221904.png

梁实秋纪念馆内陈列的《雅舍小品选》

 

随着中英文版的《雅舍小品》散文集大量出版,以及以“雅舍”命名的系列文集出版发行,小小的雅舍,从嘉陵江畔的重庆北碚,走向海峡彼岸,走向世界。北碚的雅舍,也成为一个值得传承的文化符号。


(本文图片提供/王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