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观展|丰子恺抗日漫画赏析

2020-08-12 重庆历史名人馆微官网 阅读 1910

       抗战期间,一大批中国著名画家集聚重庆,他们以画笔为武器,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历史洪流中,书写精彩华章。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本期为大家带来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的抗日漫画作品赏析。

       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著名漫画家、文学家。丰子恺一生著作颇丰,有写儿童生活的《儿童相》、有写民间生活的《民间相》、有纪念弘一法师的《护生画集》等漫画作品,还出版了大量散文、随笔。1937年11月,丰子恺的故乡浙江崇德县石门镇遭日军轰炸。丰子恺立言“宁做流浪者,不当亡国奴”,带领一家老小十人开始大逃亡,一路辗转汉口、桂林、宜山、遵义等地,于1942年11月受聘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来到重庆,直至1946年7月,丰子恺终于率家眷踏上离渝返乡的路程。因为抗战,丰子恺一家离开家乡,历经10个年头,“流浪”了大半个中国。在此期间,丰子恺创作了大量反映日军暴行、激励人民抗战的漫画,给人以警醒、以希望。

 

图片1.png

       1937年11月,丰子恺带领一家老小开始了逃难之旅,沿途多见人们为躲避战争,背井离乡。《仓皇》就是人们逃难途中的一个缩影,不远处战火纷飞,一家人带着不多的行礼奔走在路上,神色惶惶。

 

图片2.png

       这幅画是1938年丰子恺根据从嘉兴来的人讲述而作,控诉日军的残暴。当时,他还创作了一首“望江南”,描述这一惨状——“空袭也,炸弹向谁投?怀里娇儿犹索乳,眼前慈母已无头,血乳相和流。”

 

图片3.png

       1938年春,丰子恺一家辗转来到汉口。其间,丰子恺偶赴武昌乡间,见一大树被人斩伐过半,只剩一干,却长出许多新绿,有几枝甚至超过了其他大树的顶,仿佛为被斩去的“同根枝”争气复仇似的。丰子恺认为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回到汉口就创作了这幅《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绝。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散文《中国就像棵大树》记录了这次创作经历。

 

图片4.png

       1939年春,丰子恺在桂林开始第三次重画《漫画阿Q正传》。曾在其序言中说:“炮火只能毁吾之稿,不能夺吾之志。只要有志,失者必可复得,亡者必可复兴。此事虽小,可以喻大。”图为《阿Q遗像》。

 

图片5.png

       1939年4月,丰子恺一家人从桂林来到广西宜山,居住在市郊龙岗园内的园丁小屋。当时,南宁形势紧张,宜山几乎天天都有两三次警报,家人为躲避空袭,胆大的就近躲在龙岗园的石缝里,胆小的走远些,躲进田野间的一块岩石缝中。《躲在V字形的岩石中》就真实地记录了丰子恺家人躲避日寇飞机轰炸的场景。

 

图片6.png

       《沙坪小屋》描绘的是丰子恺在重庆的住所,位于沙坪坝正街以西的庙湾。由丰子恺亲自设计,用竹篱圈出二十方丈的土地,房屋面积只占六方丈。1943年6月房子落成,丰子恺夫妇带着7个孩子在此居住近3年。丰子恺在这个小屋创作了许多抗战作品。


图片7.png

       《自由捐》是丰子恺创作的一张抗战宣传画。画中儿子在父亲的帮助下,把自己的零花钱塞入“劳军”的捐款箱中,反映了后方民众为支援抗战,积极捐款捐物的场景。

 

图片8.png

       为纪念抗战胜利,丰子恺于日本投降后在重庆创作漫画《胜利之夜》。画中一家4口,父亲兴奋地高举幼儿,母子旁立欣喜,旁边有猫咪陪伴,衬托出阖家欢欣的气氛。

       丰子恺创作的抗日漫画,笔调细腻,常以小喻大,如《轰炸》,廖廖几笔,勾勒出日寇轰炸下平民的惨状,也突显了日寇的暴行,但表现更多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如《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绝。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让人们得到慰藉和激励,更加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