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韬奋被校长停了“优行生”
文/杨海亮
邹韬奋
邹韬奋出身于福建永安一户没落的官僚家庭,是家中长子。家道中落,经济拮据,邹韬奋从小就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
少年时,邹韬奋跟随父亲到了上海,入读南洋公学附属高等小学。邹韬奋以插班生的身份进入附小,随后升入中学。但上中学不久,他就遭遇了辍学危机——父亲失业,学费一时没了着落。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正当邹韬奋为学费一筹莫展时,一则“校长布告”给他带来了转机。期末的一天,邹韬奋和往常一样路过宿舍区的布告板。只见布告板前围满了人,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原来,学校修身科刚贴了一则校长布告,布告开头一段强调了学生品行的重要性,最后一句是“本校长有厚望焉”。接着,是整整齐齐的“优行生”名单,邹韬奋榜上有名。
对于评上“优行生”,邹韬奋起初并未在意。一位高年级同学告诉他,不能小瞧这个荣誉,因为当上“优行生”是可以免缴学费的。果然如此的话,对邹韬奋来说,岂不是雪中送炭?
事后证明,这“优行生”荣誉好比及时雨,解了邹韬奋的燃眉之急。而且,以后布告上的“优行生”名单里,邹韬奋几乎次次出现,只有一次例外。
据邹韬奋回忆:“我在南洋公学读到大学二年级(电机科),除了有一个学期是例外,其余的学期都很侥幸地被列在‘优行生’,学费也随着被免除了。”事情的原委是:“校长依向例贴出布告,宣布‘优行生’的名单,在名单之前也依向例有着一大篇‘本校长有厚望焉’的说教,在那篇说教里特别提出我的名字,说我好得不得了,除学识是怎样的精研通达外,性情又是怎样的谦逊韬晦,简直不是什么物质的奖励所能包容的,所以特由校长加以这样荣誉的奖励,把‘优行生’的名义暂停一次。”这种通过取消奖励以示最高奖励的做法,着实让人意外。校长鼓励的盛情固然可感,可是之后那一学期的学费,却让邹韬奋大费了一番筹谋。
入南洋公学之前,邹韬奋就在父亲“实业救国”观念的推动和影响下,考取了福州工业学校。在南洋公学,邹韬奋读的是电机科,因为父亲希望他“将来能做一个工程师”。大学期间,邹韬奋虽然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但他对数学、物理一类的科目越发不感兴趣,认为自己的天性“实在不配做工程师”,遂萌生了弃工从文的念头,并有意投考已在上海享有盛名的圣约翰大学。
为了能上圣约翰大学,1919年2月,邹韬奋停止了在南洋公学的学业,前往江苏宜兴做家庭教师。半年之后,他筹足了学费,重返上海。同年9月,他以工科二年级学生资格被圣约翰大学三年级破格录取,改习文科。
1921年7月,邹韬奋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结束了多年的苦学生涯。
5年后,邹韬奋开始接编《生活》周刊,从此活跃于新闻出版行业,乐此不疲,奋斗不止。
来源:文史博览,2024年2月,编辑时标题和内容有改动
- 上一条陶行知用稿费资助办学
- 下一条章乃器办涉外业务受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