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书信背后的故事

2021-08-26 重庆历史名人馆微官网 阅读 1110

【编者按】杨沧白(1881—1942),重庆巴南人,辛亥革命先驱,1911年重庆起义的领导人之一。2005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评为重庆历史名人,是重庆历史名人馆内陈列的两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1629966899573871.jpg 

 

这是一封先生写给弟子的回信。写信人是杨沧白,收信人是王云凡。

 

1629966914311285.jpg 

杨庶堪,字沧白,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元勋、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孙中山革命事业最重要的助手之一。先后任四川省省长、中国国民党本部财政部长、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大本营秘书长、广东省省长、北京政府司法总长等要职。


1629966928542038.jpg 

王云凡,四川天全县人,1936年留学日本归国任杨沧白秘书。七七事变后,王云凡向杨沧白请缨,愿投身抗日救亡;杨遂将王云凡举荐与力主抗战的川军将领刘湘作秘书,因刘湘不久病故而未果。王云凡遂返回四川,为抗日救亡运动工作。

 

信文如下:

云凡仁弟足下:

先后诸书均悉。大作《樊敏碑考释》颇有妙解。足下长于此等,文字大可诵也。唯以鲜暇,过去一两月,屡为病磨所缠。今小愈,仍须静息数日,或将还我自繇也。特此时尚非偃武修文之会,序言留待他日为足下作耳。即问

 

时祉

堪状三月一日

仁泉兄统此不别幅

 

全信仅百十字,可谓惜墨如金。信中只说到两件事。第一件:对王云凡寄给老师过目的一部考古作品予以肯定,并许诺待时机成熟将为其写篇序言。重点在屡为病磨所缠”“还我自繇等语句,分明是境况艰难之意。杨沧白究竟遭遇什么困境呢?

写信的时间是193931日,由上海寄往重庆。自全面抗战爆发后,宁沪杭均陷日寇之手,杨沧白未能及时内迁,留在了沦陷区上海,一度断了生活来源,日子过得非常窘迫。

王云凡虽与杨沧白分别,却一直惦记老师的安危。趁与上海的邮路尚通,不时以信函问安并了解老师的近况。1938年,王云凡出任四川省政府驻陪都重庆办事处副处长,向上级提起杨沧白度日艰难,争取到特批每月八百元生活费,汇到上海杨沧白手中,暂时缓解杨沧白生计之虞。

但杨沧白在上海的麻烦不仅仅是经济上的。1939,汪精卫降日投敌,建立傀儡政权,并极力拉拢有影响的人士。杨沧白是国民党元老,汪精卫多次派人上门游说骚扰,威逼利诱。杨沧白坚不从命,后来终于找到机会潜往香港,转抵重庆,此后一直称病闭门不出,拒绝了重庆国民政府给予的要职及一切政治活动。1942年杨沧白病逝于重庆。

王云凡虽最终没能等到老师为他的著述写序言,但1943年他将《汉樊敏碑考释》付印时,将杨沧白的复信墨迹置于卷首作代序言,以此表达对老师永远的纪念,也告知世人这封书信背后的故事。

 

(本文转载自人民政协报,内容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