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革命先烈 音乐剧《红梅花开》再现江姐故事
【编者按】江竹筠(1920—1949),今四川自贡人,著名革命烈士,小说《红岩》中江姐的原型。2005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评为重庆历史名人,是重庆历史名人馆内陈列的两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从小说《红岩》到电影《在烈火中永生》,再到歌剧、戏曲版的《江姐》,“江姐”的形象和其背后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但在成为“江姐”之前,她是江竹筠。那么,她是如何受到革命感召,从江竹筠变成“江姐”的?6月22日晚,在成都大运村艺术中心上演的大型原创音乐剧《红梅花开》给出了答案。
导演兼编剧、北京大学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主任周映辰向人聊起自己精心打磨的作品时,更愿意称其为“江姐的前传”,她说,能将江姐的青春重现于当代观众的视野是一件很温暖的事,“我们避开了江姐入狱后的故事,尽可能还原她作为女性的本真,再去串连起她从青少年时代一路成长为优秀共产党员的历程,这个过程更容易让人产生共情。”
音乐剧《红梅花开》一共有四幕。第一幕名为“呦呦鹿鸣”,回到了江竹筠的学生时代,她在丁淮老师的引领下,决心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第二幕名为“坚硬如水”,讲述了江竹筠投身革命后,接受组织安排与彭咏梧假扮夫妻,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产生了纯洁的爱情;第三幕名为“生死之约”,再现了革命同志相继遇害后,丈夫彭咏梧又在领导川东的游击战争中不幸牺牲的遗憾,期间江竹筠的儿子出生了,初为人母的欣喜与面临亲友诀别的悲痛相互交织,让第三幕尽显张力;最后一幕名为“信仰之光”,江竹筠坚持替彭咏梧完成使命,在执行任务的路上被捕入狱,经受酷刑却英勇不屈,最终壮烈牺牲。
音乐剧在国内被接受乃至蓬勃发展,也不过是近20年来的事,它仍然有着极大的挖掘空间,相比于歌剧、舞剧等舞台形式,也更容易受到年轻人青睐。在《红梅花开》之前,尚未有团队用音乐剧的形式展现过江姐的红色故事,全新的形式搭配另辟蹊径的内容,让主创和观众一同被浸润、被感动。
大型原创音乐剧《红梅花开》由自贡文旅集团和中国东盟艺术学院为庆祝建党百年、缅怀革命先烈而打造,结束成都的演出后还将走进江姐的故乡自贡进行巡演。
(本文转载自四川观察,内容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