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来千载一悲鸿:徐悲鸿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展”在广东美术馆新馆开幕
【编者按】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杰出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曾在重庆筹办中国美术学院。2005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评为重庆历史名人,是重庆历史名人馆内陈列的501位历史名人之一。
由广东美术馆和徐悲鸿纪念馆共同主办的“往来千载一悲鸿:徐悲鸿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展”,2月28日在广东美术馆新馆开幕。展览于3月1日12时正式对公众开放,并展出至6月15日。
本次展览是徐悲鸿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首展。徐悲鸿作为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枢纽人物,其艺术实践始终贯穿着“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学术逻辑。从史诗性主题创作到寓言式图像重构,从笔墨语言革新到意境表达的突破,他开创了中西艺术融合的现代语法体系。展览以徐悲鸿的艺术人生为轴,通过徐悲鸿的“江南徐生:启蒙、求学与艺术蜕变(1895-1925)”“生于忧患:艺术教育与家国情怀(1926-1936)”和“自强不息:民族责任与美育思想(1937-1953)”三大历史切片,结合73件代表作品与大量文献的互文性叙事,深度解码徐悲鸿的“艺术救国”理念与“写实主义”方法论的时代生成机制。
展览总策划人、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介绍,在全球化与在地性张力加剧的当下,“重访”徐悲鸿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该展览既是对徐悲鸿艺术的深入研究,亦是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战略的学术呼应,是首次在我国南方地区系统展出徐悲鸿的艺术成果。
徐悲鸿传达出的艺术情怀是对传统与创新的深刻尊重与融合,他倡导“艺术为人民服务”,强调艺术应反映时代精神与民族特色。从对传统笔墨的现代转化到对西方写实技法的本土调适,徐悲鸿的艺术实践始终贯穿着文化自觉与创新意识。这种开放而自信的探索路径,既呼应了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诉求,也为当代人研究中国近现代美术提供了更为开放的国际视野。
在展厅中,可以看到徐悲鸿留法期间创作的代表性人物肖像油画《箫声》,画面中的青年女子为徐悲鸿的第一任妻子蒋碧薇,她侧身而坐吹箫,神情似若有所思。1926年,蒋碧薇打破封建婚姻枷锁,随心爱之人远赴法国留学深造,刚到法国的夫妇二人由于经济条件拮据、生活艰难,徐悲鸿的不少作品皆是描绘这位身边人。
王绍强表示,徐悲鸿的留法经历是近代中国艺术家留学潮的一个缩影,体现了当时中国艺术家追求艺术真理、探索艺术新路的迫切愿望和社会意义。徐悲鸿的艺术生涯展现了素描、油画和中国画之间的紧密联系,这些艺术形式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徐悲鸿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爱国情怀,成为近现代中国美术的奠基者之一。他的艺术理念、教育贡献,以及对中西艺术融合的探索,都对当时的中国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徐悲鸿不仅为中国画的改良,中国现代艺术的民族性与本土化,提供了一种基础坚实的风格样式,更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转载自南方新闻网,内容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