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们的师生情谊——徐悲鸿给苏葆桢的两封书信首次公开
【编者按】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杰出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曾在重庆筹办中国美术学院。2005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评为重庆历史名人,是重庆历史名人馆内陈列的501位历史名人之一。
关于教育,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有段经典名言,他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画家苏甦来到西南大学校史馆,展示两件从未公开的珍贵藏品:国画大师徐悲鸿写给弟子、后来蜚声画坛的花鸟画大师苏葆桢(苏甦的父亲)的两封书信。信不长,但字里行间无不情真意切,生动诠释着雅思贝尔斯这段名言。
第一封信是1948年3月5日徐悲鸿到了北京后写给苏葆桢的。信中说:“弟近况甚佳,深以为慰……暇中不妨试做翎毛(如鸽子、鸭子等)小件烧成陶瓷(须极精,但必简单),研究上红或紫色釉……绘画方面,弟可着手研究山茶花、萱花、蝴蝶花、蜀葵花(各花之花秆、花枝、花叶、花筋、花瓣、花蒂、花蕊、花苞,须分别研究,并须注意各花在博物之科蜀),因当前中国画家尚无将此类花画成功者。我近来售画每尺以一两黄金计算,弟介绍可不计及也……”徐悲鸿信写完,又在“抬头”上添加了几句:“花枝各种不同,须有分别,花筋亦然,须体会以定钩法,不可千篇一律。”写完还再添一句“又:鸟趾至少须有两节。”
第二封信同样寄自北平艺专,由徐悲鸿夫人廖静文代寄,但信件仍为徐悲鸿亲笔:“葆桢仁弟,兹寄上画马两幅。此纸在平十万元一张,并购不到,他日弟东下时勿忘带几百张也。此问近好。悲鸿 三月十九日”。
阅读这两封信,不难看出,徐悲鸿高尚的师德师风以及徐悲鸿和苏葆桢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
苏葆桢和徐悲鸿是怎么在重庆结缘的呢?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多所高校也迁到重庆,大批文学艺术大师云聚山城,苏葆桢和徐悲鸿也因此结缘。
1937年10月,时任中央大学教授的徐悲鸿随学校辗转千里到达重庆。中央大学(简称中大,南京大学前身之一)校址设在重庆大学旁的松林坡。那时的中大师资阵容十分强大,仅在艺术系,除徐悲鸿外,还有陈之佛、傅抱石、张书旂、黄君璧、吴作人、常任侠、柳子谷等众多大家。
苏葆桢是徐悲鸿江苏同乡,自幼受父亲熏陶,喜绘画。1933年考取江苏省立玻璃科职业中学,193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抗战爆发后,该校于1938年11月西迁重庆,校址位于江津德感镇中渡街。
1939年,随着大批逃难青年来到大后方,中大艺术系决定“开科延考”。9月,苏葆桢考入中大艺术系,正式成为徐悲鸿等先生的弟子。直到1944年夏,苏葆桢从中大毕业。
苏葆桢时常回忆徐悲鸿的教导:“看画要看‘天下第一’,画画要‘一千张’。意思是搞创作不能速成,要下苦功……每次给学生作完示范,徐先生都要把画桌收拾得干干净净,还说‘举凡纸、笔、墨、颜色,无一不是许多人辛勤劳动的结果,决不容许浪费!’”这些教导,让苏葆桢受用终身。
(本文转载自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内容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