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容纪念馆今重新开放,113年前这位革命先贤牺牲时年仅20岁
今天上午,位于徐汇区华泾镇的邹容纪念馆经过重新布展正式对外开放。
邹容是谁?这个名字对不少人来说有些陌生,但他1903年所著的《革命军》一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系统宣传革命、明确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著作。邹容原名邹桂文,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885年出生于四川巴县(今重庆市)一户商人家庭,留学日本时改名邹容。1903年,邹容因《苏报案》入狱,于1905年4月3日因肺炎死于提篮桥监狱中,终年仅20岁。
在今天上午举办的纪念近代民主革命家邹容诞辰133周年系列讲座暨邹容纪念馆开馆仪式上,华泾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黄科介绍,邹容与华泾的渊源始于一位名叫刘三的华泾义士。两人在日本留学时结为生死之交,1905年邹容病死狱中,遗体被弃置在提篮桥监狱附近的荒冢中,刘三不顾当时清政府对革命党人的迫害,将邹容的遗体悄悄收殓运回华泾,安葬于黄叶楼旁。
1980年,为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上海市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重修了邹容墓。2004年,徐汇区人民政府将黄叶楼异地保护于华泾公园内,并于2007年将其改建为邹容纪念馆免费对外开放。
在位于华泾路868号的华泾公园内,原为刘三故居的黄叶楼已经修缮一新,白色的外墙透露出庄严肃穆,展馆大厅内放置的邹容半身雕像还原了这位革命先贤生前年轻的身影。雕像后方的背景正是他的著作《革命军》,黑白两种色调对比象征了黑暗时代的一丝曙光,将参观者迅速带入了当时暗流涌动的时代背景。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敏也持有相似观点。她表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上海开埠后迅速成为当时中国工商业的中心,同时成为人流和物流中心。此外,上海是中国最早重视外语学习的区域之一,于1863年设立的上海广方言馆是上海最早的官办外语学校,为想要学习外语的年轻人提供了重要的学习场所。
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历史专家薛理勇则提出,华泾镇可以将邹容、刘三以及另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黄道婆等三位先贤一同纪念。黄道婆是宋末元初著名棉纺织家和技术改革家,在她的影响下,棉花逐渐成为上海重要的经济作物,对上海经济发展有着重要贡献。“缅怀先贤能使更多人了解上海重要的发展史,也将激活华泾地区的历史印记。”
(文章来源:2018年4月2日 上观新闻 作者:舒抒 )
- 上一条梁漱溟逝世三十周年主题特展:这个世界会好的
-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