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实业家(七):卢作孚

2021-02-10 重庆历史名人馆微官网 阅读 2259
 
       卢作孚(1893—1952),今重庆市合川区人。著名爱国实业家、民众教育家。一生以关注民生、推动国家现代化为己任,矢志不渝地实践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理想。全面抗战爆发后,率民生公司主持“宜昌大撤退”,为战时军需民运做出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毛泽东称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不能忘记的四个实业家之一”。
 
       创办民生实业公司
       卢作孚出身于普通商贩家庭,从小天资聪颖,因家境贫寒中断学业,后自学成才。1910年,卢作孚加入同盟会,积极投身到革命运动中。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四川军阀到处搜捕、枪杀革命党人,卢作孚被迫回到家乡,转而从事教育工作。
       那时,四川军阀倾轧严重,教育事业难以为继。严酷的现实,让卢作孚明白了经济实力的重要性,产生了实业救国的思想。经过多番考察后,他决定从交通着手,发展内河航运,这是当时一桩投资少、见效快,于国于民皆急需的事业。
       1925年,卢作孚在合川通俗教育馆约集了发起人会议,决定成立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筹备处,他本人担任筹备处主任。计划集资2万元,而实际上只收到股金8千元。这年冬天,卢作孚亲赴上海,订造了一艘仅70.5吨的浅水铁壳小轮船,命名为“民生”。
 
“民生”轮
 
       1926年6月,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卢作孚认为发展航运,不应在原有轮船已经过剩的航线上竞争,而应开辟新的航线;不能只重视货运,而不重视客运。于是他采取了“人弃我取,避实就虚”的创业方针,以“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为公司宗旨。7月23日,民生公司第一艘轮船“民生”轮正式开航于合川至重庆的嘉陵江航线上。由于卢作孚在管理上进行改革,废除落后的买办制,实行先进的经理负责制,改善服务态度,实行定期航班,禁止船员向乘客索取小费等恶习,“民生”轮大受客商好评,营业额直线上升,在川江航运史上开启了崭新的一页。
       1929年夏,卢作孚被任命为川江航务管理处处长。他上任后,主要办了3件事:一是坚决收回了由外国人控制的海关巡江司在川江的航务管理权。明令中外轮船进出重庆港,都必须向川江航务管理处结关(申报),必须在川江航管处的士兵登船检查后,方能开始下上乘客。这是中国士兵第一次上外轮检查,维护了川江的内河航行权益。二是取消所谓甲级船员只能由外国人担任的规定,实行中国商船的甲级船员全部由中国人担任的新规。三是规定军队征用轮船必须缴费,军人乘船一律购票,解决了各地驻军任意扣压轮船当差,官兵无票强行搭船和码头秩序混乱等问题。
 
       主持修建北川铁路
       1927年2月15日,卢作孚被任命为江北、巴县、璧山、合川4县特组峡防团务局局长。峡防局是个治安联防机构,并不具有地方政权性质,但卢作孚却利用这一平台,在1927年至1936年出任北碚峡防局局长10年期间,主持了以北碚为中心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运动。这期间,他开展乡村建设运动的最大特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北碚煤炭资源丰富,煤炭是北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卢作孚到北碚之后,就把采煤业作为峡区第一重要的产业来开发,并提出了改进管理和生产技术的建议。为了加速煤炭的运输,由卢作孚主持,开始筹划修建北川铁路。卢作孚与当地士绅合作,组建北川民业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通过公司组织《章程》和《招股简章》,定股本总额30万元。为确保铁路工程技术质量,卢作孚聘请原胶济铁路总工程师守尔慈(丹麦人)为北川铁路总工程师。经过历时近9个月的对线路的反复勘测和紧张施工准备,北川铁路于1928年11月正式破土动工,卢作孚亲自莅临现场参加开工仪式。
       1931年,原北川公司董事长张艺耘赴丰都任县长.卢作孚被公推接任董事长职务。为加快铁路修建进度,卢作孚多方策划和精心指导,工程分3期进行,建成一段通车一段。1928年1 1月至1929年1 1月,全长8.7公里的水岚垭至土地垭段建成通车;1930年至1931年5月,水岚垭至白庙子和土地垭至戴家沟两段共计4公里建成通车;1933年6月至1934年3月,戴家沟至大田坎段全长4.1公里建成通车。从此,南起嘉陵江北岸的白庙子,北止合川的大田坎,全长16.8公里的北川铁路实现了全线通车。北川铁路是当时四川唯一的一条铁路,建成后大大促进了峡区采煤业的发展,也让偏远西南的民众看到了民族铁路事业发展的曙光。
 
北川铁路
 
       创建天府煤矿公司
       1933年,地处北川铁路沿线的麻柳湾公和厂、芦梯沟天泰厂等6家采煤厂欲开采山中较深部位的煤层,又感力量单薄困难重重。为求发展,6厂协商合并成立一个新的较大型采煤企业,统一生产经营。6厂均系小厂,经营者经验、能力有限,加之各厂本身财力枯竭,故在合并时邀请北川公司和民生公司参加。作为北川、民生两公司董事长的卢作孚,当即欣然应允。经商议决定,原6家煤厂以资产折价12万元作为资本投入,民生公司投资1 0万元,北川公司投资2万元,合计资本24万元。1933年6月24日举行成立大会,以四川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而确定企业名称为“天府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公推卢作孚为董事长。
       天府煤矿公司成立后,卢作孚提出“自产、自运、自销”的生产经营方针,并积极进行改革:逐步推行包工制,以代替租客制,收回矿井生产权;进行运输技术改造,节约劳力,减少开支;安装充电机,改善照明技术,以利于井下生产安全;广开门路,增加销售,杜绝中间转手,从而在销售上取得主动权,降低销售成本;开辟材料供应渠道和增加坑木储备,保证生产正常进行。这一系列改革措施行之有效,使公司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天府煤矿公司
 
       天府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成立5年多时间,尽管在生产经营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但因无机械动力设备,还是摆脱不了原始开采方式,故原煤产量增长缓慢。全面抗战爆发后,河南中福煤矿公司大批机械设备内迁,卢作孚把握时机,与中福公司总经理孙越崎达成合作协议,决定重组新公司。1938年5月1日,举行新公司成立大会,通过了新公司组织章程,确定公司名称为“天府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公推卢作孚为董事长,聘请孙越崎为总经理。与此同时,孙越崎提出将北川铁路纳入新公司,实行“路矿合一”,当即得到卢作孚首肯。
       新公司成立,是天府煤矿走上振兴之路的转折点。为开创“天府”新局面,大幅度提高产量,以满足战时陪都重庆各方面用煤之急需,卢作孚在具有多年丰富办矿经验的孙越崎辅助下,对天府煤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建、扩建矿井,扩大生产规模;实行矿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全废除租客制,收回全部矿井经营权;推行以“里工制”为主、“包工制”为辅的用工制度,彻底扭转租客操纵生产的局面;建立厂级组织,实行矿厂两级领导;广揽技术人才,培养技术骨干;改善职工生活福利;采取“快运快销,送货上门,确保质量”的方针,加快资金周转,赢得用户口碑。
       经过改革,天府煤矿原煤产量大幅度上升,由1937年的9.3万吨增至1945年的45万余吨,缓解了当时重庆的煤荒,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编写/李湘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