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实业家(四):冼冠生

2021-01-15 重庆历史名人馆微官网 阅读 1467
文/李嶶
 
 
       冼冠生(1887—1952),原名冼炳成,广东佛山人。著名实业家,食品企业“冠生园”创始人。1915年与人合开“冠生店”(后改名“冠生园”),生意蒸蒸日上,成为上海饮食业巨头之一。全面抗战爆发后,冼冠生1938年来到重庆,开设冠生园重庆分店,以压倒性优势占领市场,并投资兴办南泉中学,实现了冠生园第二次大发展。
 
       白手起家  奋发图强
       冼冠生出身于一个裁缝家庭,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后只身到上海谋生,在表亲开的“竹生居”小吃店做杂工,积攒起一点小本钱,还学得了制作小食品的手艺,立志要自己创业。1908年,他在九亩地露香园路新舞台附近租到一间店面,开起“小雅园”家庭小吃店,靠卖馄饨、鱼片粥维持生计,但生意不好,开开停停并不顺当。
       那时新舞台上演的文明戏非常走红,卖座极佳,带动场内外零食品生意火爆。冼冠生灵机一动,在自家购买的洋风炉上试制陈皮梅、果汁牛肉两种小食品,用简单商标纸包装,日间挑起小担在九亩地一带弄堂叫卖,夜间则到新舞台内托盘推销。美味小食受人欢迎,日产日销,天天卖光,大大鼓舞了他创业的勇气和信心。后来他在新舞台稽查薛寿龄的大力帮助下,结识了新舞台几位名伶。他们见冼冠生老实能干,会做生意,表示愿意投资相助,遂集资3000元,将冼冠生的个人作坊改为小食品工场,扩大陈皮梅和果汁牛肉的生产。1917年,在九亩地大境路再租到一间店面,正式以“冠生园”为牌号,生产业务不断发展。
       冼冠生对发展中国食品事业早有大志,逢此机缘紧紧抓住。1918年,他与合伙人商量,决定增资5万元,以应发展需要。此时任冠生园协理的薛寿龄四出活动,拉股并吸收私人存款。有了资金后,冼冠生在河南路棋盘街收购一家药材行设为冠生园总店,另在南京路饭店弄口设分店。同时,在南市区局门路租地起造工厂,除进一步扩大陈皮梅、果汁牛肉生产外,还陆续生产面包、中西糕点、糖果、饼干、饮料、罐头等食品,并在南京路慈益里设立批发所,向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国家批销产品。   
       1928年,冠生园业务欣欣向荣,冼冠生与合伙人商量,决定将冠生园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并增加资本为10万元。因河南路棋盘街总店房屋翻造,遂由薛寿龄与哈同洋行房东打交道,租借上海金城银行所在地南京路449-455号3层楼8开间洋楼,作为冠生园总店。经过冼冠生10余年的艰辛努力和苦心经营,冠生园获得惊人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
       到全面抗战爆发前,冠生园已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综合性大型食品企业,在中国食品市场纵横驰骋,领先同业。它在上海南京路开设8开间门面的总店,在不少热闹地段设有支店和经销处,在南市区局门路设有工厂和制罐厂,在武汉、南京、杭州、天津等大城市设有分厂和分店。当时,公司已有6大类、500多个品种的产品,在册职工22000人,年营业额达200万元,年产值居全国食品行业首位。
 
昔日的上海冠生园经营门店
 
       内迁重庆  再创辉煌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国民政府经济部号召企业内迁。冼冠生积极响应,将公司大批机器设备和原材料迁往武汉。1938年冬,又将制罐设备迁往湖南桃源县建厂投产。
       就在这年冬天,冼冠生来到重庆,准备在此发展。因为内迁的700万人中,有100万人迁入重庆,绝大部分是收入有保障的公教人员,消费市场广大。
       负责联系店址的襄理向冼冠生汇报,说位于重庆城内腹心地区的都邮街是黄金地段,堪称全市最大的商业中心,不愁没有顾客,但地皮贵得很。冼冠生笑着回答说:“既然是黄金地段,那它就值黄金的价格。”于是,冼冠生选择在都邮街开设冠生园门市部。
       1939年春节前夕,重庆冠生园门市部正式开张。新老顾客闻讯,蜂拥而至,餐饮部座无虚席,虽无暖气设备,屋里却热气腾腾。
       冠生园共占有3层楼:底楼为糖果糕点门市部及饮冰室;二楼设餐饮部,有专营粤菜粤点的随意小酌部和全席宴会厅;三楼是公司总办事处,冼冠生就在这里坐镇指挥。
       重庆本地原有许多传统小食品作坊,产销灯影牛肉、怪味胡豆、合川桃片、江津米花糖等。从外地迁渝的其他食品厂,每天也在生产各地的传统风味食品,争夺顾客,抢占市场。冠生园要想在食品产销市场异军突起,不下功夫不行。
       冼冠生一贯把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他经常告诫职工,要用精工实料才能战胜同行,粗制滥造、弄虚作假只会自取灭亡。他秉承“顾客是上帝”的经营理念,常说:“顾客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一点也不能怠慢他们。”他经常抽空亲自到门市部站柜台,对顾客笑脸相迎,热情接待,以身作则。他还教育职工要将心比心,但凡顾客上门,总是带着某种希望和需要而来的,务必不要使他们失望而去。
       冠生园立足甫稳,冼冠生又主动出击,在重庆七星岗、上清寺、小龙坎、沙坪坝设立了4家分店和2个食品加工厂。借助日本“森永”糖果株式会社的样品,冼冠生召集公司技术人员攻关,结合中国原料和技术设备条件研制新产品,形成了以奶油太妃糖、杏花软糖、白兔奶糖、花生糖、摩登杏仁糖等为主的10大糖果系列,陆续投入市场,迎合重庆市民不断变化的新口味,广受好评。
       冠生园工厂采用先进机器进行机械化生产,产量大、质量高、成本低,本地许多小食品作坊根本不是它的对手,外地迁渝的食品厂有的只好干脆停产,改做冠生园的代理商。1939年中,冼冠生又亲到昆明、贵阳、成都、泸州等地开设分店,他从重庆带去的管理和生产人员成为分店的骨干。冠生园以重庆为中心,在大西南遍地开花,积累了大量资本,迎来了其历史上的第二次大发展。
       冼冠生还在南温泉投资兴办了南泉中学,吸收江浙籍流亡学生入学。又在李子坝建立了罐头食品厂,罐装肉类、鱼类、水果类和奶制品类食品,让原本稀有奢侈的罐头食品走进平民百姓家中。
 
旧时的冠生园食品
 
       重视宣传  打响招牌
      冼冠生做生意重视广告宣传,他认为这是企业对产品商标、自身形象和信誉的必要投资。所以他平时对商品广告非常关心,直接参与广告策略和文案的研究。他将其他厂家具有特色的广告剪贴成册,随时翻阅,悉心揣摩。特别是每逢过节大搞广告宣传时,他往往匠心独具,迭出新招,取得了良好的商业效应。因此,不少职工称他是“广告迷”“宣传通”。
       广式月饼是冠生园的一项拳头产品,在年度营业额中所占比重不小。当时重庆生产广式月饼的同行很多,强手如林,竞争激烈。1940年中秋节前夕,冼冠生决定在重庆搞一次以月饼展销为中心、中秋游园招待会为陪衬的中秋月饼广告宣传活动。
       首先,冼冠生要求食品厂切实调整月饼配方,改变糖、油、果料的用料比例,使风味突破广式月饼的局限,适应各省人的口味。经多次试制,并邀请糕饼技师和美食家品尝、评议,最后确定配方。利用新厂新建风车式进口焙炉生产月饼,摒弃老式砖砌炉烘焙的方法,保证月饼的烤色和熟度,提高产品质量。
       同时,冼冠生调集人手,大力宣传冠生园月饼。为了先声夺人,他集思广益,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是请迁居重庆的“电影皇后”胡蝶与冠生园大月饼模型合影,并请著名导演郑君里亲笔题写“唯中国有此明星,唯冠生园有此月饼”的广告语,印制成大张彩色宣传画,在全市大街小巷张贴;二是印制冠生园月饼彩色广告画,突出宣传该厂烘焙月饼的进口焙炉,旁边印有“科学焙炉,无生熟不匀之弊”等广告语,以供食品商和公共车辆张贴之用;三是采用灵活销售方式与顾客建立感情,凡购买月饼两盒者,赠“大众游世园”门票一张,多买多送;四是在小龙坎举办中秋游园会,招待社会名流及新闻界、文艺界人士游园,并邀他们参观该厂进口焙炉和月饼生产的全过程;五是图文并茂地将企业情况编印成《现代之冠生园》画册,分赠各界人士。
       中秋之际,冠生园门市部装饰一新,店堂中央设置了一个冠生园广式月饼特大模型,饰以金箔、银箔,点缀五彩灯泡,流光溢彩。临街的大橱窗内陈列着冠生园的许多月饼新品种,新包装如五彩精印光漆听装、雕刻镀金玻璃盆装等,琳琅满目。
       这次宣传活动大获成功,从未有过的明星效应带动了冠生园月饼的销售,在小龙坎举行的中秋游园会也进展顺利,应邀到会的社会名流及新闻界、文艺界著名人士有200多人。重庆大小报刊纷纷报道,使冠生园月饼声誉大涨,人们相信,冠生园的广式月饼最正宗、最可口。冼冠生要达到的,正是这个目的。
       抗战胜利后,冼冠生返回上海,于重重困难之中主持冠生园生产。新中国成立后,冠生园得到人民政府扶持,业务得到恢复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