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渝理学名家(二)——程颐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一种崇尚理性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在当时的人多称之为道学,即明道之学。
宋初,学界活跃着很多种思想,各大门派像是在经学的繁枝密叶间竞相开放的花朵,周敦颐的“濂”学是它的萌芽,二程的“洛学”是它的展放,南宋朱子学是它的圆满。到了明代,官方发明八股文,编纂四书五经作为考试素材,经学与理学共同走向凋敝。所幸,在此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品节端正的士人,守死善道,救亡图存。
重庆历史名人馆陈列着4位在理学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代表性人物,他们是: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程氏理学派的创始人之一程颐、巴蜀理学四大学派之一的涪陵理学派开山人谯定、明朝理学家来知德。
本期为大家介绍程氏理学派的创始人之一——程颐。
程颐(1033—1107年),字正叔,号伊川先生,河南洛阳人,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和同胞兄弟程颢(世人称“二程”),是宋代理学重要的奠基人,其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上承周敦颐、张载,下启朱熹、陆九渊。
程颐曾编管涪州(今重庆涪陵),办学兴教,发展学说,传播理学,推动了巴渝地区尤其是涪陵文化学术的发展,是在巴渝理学学术史上占据重要历史地位的理学家。2005年,他被重庆市人民政府评为客籍重庆历史名人。
编管涪陵
程颐编管涪州是北宋时期新、旧党争的结果。历史上称王安石变法一派为新党,以司马光为首反对王安石新法一派为旧党,程颐属于旧党。元祐七年(1092年)三月,哲宗亲政后,新党得势,旧党被视为奸党,遭到朝廷迫害。绍圣四年(1097年),朝廷加重对元祐旧党的处理,将旧党成员贬谪流放。程颐时年已过花甲,亦受到重处。这年十一月朝廷降旨,程颐“转送涪州编管,以示惩艾”,追遣程颐赶往涪州。宋代官员获罪,轻者送至某州居住,稍重者称“安置”,最重者即为“编管”。编管在指定的地方受到地方官员的约束,是不能自由行动的。可见,当时朝廷对程颐的处分是很重的。
程颐被贬涪州,虽然是他个人的不幸,但却是涪州人民的大幸。他对重庆涪陵的教育、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为程颐,涪陵不仅成为易学文化最重要的传播地之一,亦成为程朱理学重要的发祥地。
北岩讲学
程颐在涪州四年,研究理学,讲学著书,影响甚大。人们将他与黄庭坚、尹焞、谯定、公式渊合称为“涪州五贤”。程颐作为“涪州五贤之首”,虽年过六旬,但仍以培养人才为己任,在北岩普净禅院开设学院,培育人才、传播理学,使涪州北岩成为文化胜地,文人墨客在此游赏观光,感慨系之,往往吟诗作赋,慕名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
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曾在北岩与程颐相会,探讨学问,并为程颐讲学地题名“钩深堂”,以赞其讲学之精深独到。绍兴五年(1136年),涪州太守李赡在黄庭坚题名的钩深堂建成伊川先生祠堂,供祀程颐塑像。嘉定元年(1208年),涪州太守范仲武主持大事整修钩深堂,并建致远、碧云两亭和四贤、三仙两楼。嘉定十年(1217年),钩深堂被扩建为北岩书院,过往达官显宦、名流学者等频来瞻吊,繁盛一时。清乾隆九年(1744年),“北岩书院”被改为“钩深书院”;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钩深书院”被改办为“涪州官立师范中学堂”,成为涪陵现代教育开端。
北岩持续办学数百年,为地方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历代赞涪陵文化教育是“科名鹊起,人文蔚盛”,“文风齐两蜀,仙洞接三都”。今天的长江师范学院、涪陵中学、涪陵五中等多所学校,均与北岩办学有渊源。
发展学说
据《舆地纪胜》和《涪州志》记载,程颐编管涪州期间曾在北岩苦心孤诣的研究,于宋元符二年(1099年)完成《伊川易传》,也称《程氏易传》《周易程氏传》。这是程颐积平生学《易》所得而撰述的理学著作,表达了他对自然、社会、人生哲学的见解,构成了完整的理学体系,明确提出了作传的目的、《易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程颐涪陵点易的引领下,形成于两宋交替时代而极盛于南宋的易学“涪陵学派”,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程朱理学”的形成起到了承传的作用,对重庆特别是涪陵的文化与教育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程颐去世后,他的学说由再传弟子朱熹继承和发展,形成南宋以后封建王朝在思想上长期保持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
理学的兴起,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理学十分重视对《周易》的研究,其研究成果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但在众多的宋《易》研究成果中,最有地位和影响的,当属程颐在涪州完成的《伊川易传》。
- 上一条在渝理学名家(三)——谯定
- 下一条在渝理学名家(一)——周敦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