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重回黄桷垭
文/林克于
从重庆南岸区上新街沿黄葛古道上行约半小时,就是黄桷垭正街130号,一栋两层楼的青瓦木房——三毛诞生的地方。
关于三毛,有许多的话题,一些文学爱好者对她的生平更是如数家珍。据介绍,三毛,原名陈懋平,后改为陈平,儿时的伙伴们都叫她“平平”。全民族抗战开始时,三毛的父亲陈嗣庆、母亲缪进兰结婚不久,定居在上海。日寇占领上海之后,三毛的父母不愿意生活在沦陷区,辗转来到重庆,选择了黄桷垭一栋两层楼的青瓦木房居住。1943年3月,三毛出生在这里。父亲陈嗣庆为她取名“陈懋平”。
“懋”是族谱上属于三毛那一辈分的排行,“平”是她父亲期望这个世界再也没有战争。后来三毛开始学写字,她无论如何都学不会写那个“懋”字。每次写名字时,她都只写“陈平”。父亲只好认可了“陈平”这个名字。
而关于她的笔名“三毛”的来历,三毛本人曾说:起初起此笔名,是因为喜欢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后三毛拜张乐平为干爹);另一个原因就是她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
以前重庆人的家中都有一个大水缸,三毛家也有一个,埋在厨房中央。家里的大人都不许小孩靠近这个水缸,担心会掉下去,但三毛偏不听。有一天吃饭的时候,她趁大人不注意,悄悄溜到水缸边。大家听到扑打水面的声音,都跑过来,只见她的头已没入水中,双手撑在水缸底,小脚在水面扑打。大人们把她捞出来,她竟不哭,只说了一句“感谢耶稣基督”,然后吐了一口水出来。
按重庆的风俗,过年时或者要杀年猪,吃刨猪汤;或者宰一只羊,吃羊肉汤锅。三毛小时候非常爱看宰羊。年关一到,街上的人开始宰羊了。每逢此时,三毛就蹲在宰羊的现场,从头到尾盯着看,完全没有一般小女孩对这种场面的恐惧。
三毛的父亲陈嗣庆在《我家老二——三小姐》一文里写道:三毛两岁时,很喜欢在重庆住家附近的一片墓地玩耍。其他的小孩看到阴森森的坟墓都躲得远远的,而三毛经常在坟头上玩泥巴,且玩得不亦乐乎,还拉别的小孩子一起去玩,吓得小孩子大哭起来,她却笑开了。
三毛和黄桷垭老街上的人们开心交谈
由此不难看出,三毛从小就有些特立独行。
三毛儿时的故居,紧挨着川黔马道。年幼的她,每天看着商贾军将往来不息。大概自那时起,她的内心就种下了一颗行走四方的种子。所以,她成人后选择“流浪去”。
1948年,三毛一家去了南京。
1990年秋天,三毛经成都来到重庆。这是她42年来第一次回到出生地。重返重庆,三毛用颇为地道的重庆话对前来采访她的记者说:“我出生在重庆黄桷垭,所以我是重庆人。”此外,她还找到了父亲陈嗣庆当年工作过的地方——美平大楼,并拍摄照片,准备作为礼物送给父亲。
三毛回到黄桷垭老街,想寻找自己住过的木屋。在院门前,她伫立良久,拍摄了一些木屋的照片后就离开了黄桷垭。她还特别对身边陪同的朋友提到了一段黄桷垭民谣:
黄桷垭,黄桷垭,
黄桷垭下有个家。
生个儿子会打仗,
生个女儿写文章。
三毛很喜欢这段民谣,念了几遍,感觉自己就是从黄桷垭走出去的那个会写文章的女儿。
没想到,三毛这次离开黄桷垭,竟是永别……
也许,她是追寻她梦中的橄榄树去了。
- 上一条
- 下一条王炳南和王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