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芳在重庆戏剧舞台上大放异彩

2023-09-06 重庆历史名人馆微官网 阅读 661

/杨耀健


1693964552723842.png

张瑞芳

 

张瑞芳(1918—2012),原籍北京,生于河北保定。著名表演艺术家。

1938年8月,刚满20岁的张瑞芳从武汉乘船到重庆。她原是北平学生移动剧团的团员,曾与荣高棠、陈荒煤、杨易辰等人一起,在山东、河南一带进行抗日剧演出活动。此时全国主要文艺团体及文艺界知名人士大多聚集于陪都重庆,准备在10月10日举行第一届戏剧节活动。

人生地不熟的张瑞芳,在重庆找了一家小旅馆住下,就忙着寻找熟人。她是一个演员,最迫切的是要加入一个剧团。她的运气好,找到了业余剧团怒吼剧社的负责人余克稷等人,他们过去认识张瑞芳。

戏剧节就要来临,届时重庆各剧团将联合大演出,话剧《全民总动员》是戏剧节的重头戏。怒吼剧社的编剧、导演和演员进进出出,忙着演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张瑞芳找到余克稷,她手里捏着刚填好的表格,生怕弄丢。“你们能录取我吗?”她怯生生地问道,“我太热爱话剧了,是专程从汉口赶来的。”

余克稷微笑着说:“你过去的演出很出色,我们当然欢迎你,请你明天到这里来排戏。我们相信,你会继续发扬你的表演天赋。”

就在这天,张瑞芳成为怒吼剧社的演员。

《全民总动员》是一出宣传抗战的话剧,剧本由著名剧作家曹禺、陈白尘、宋之的创作,作为对第一届戏剧节的献礼节目。为演好这台大戏,重庆戏剧界也总动员,剧中主要角色都由名演员担任。赵丹、白杨、舒绣文、高占非、魏鹤龄、施超、英茵、王为一等人全部出场,三位编剧也分担了剧中的角色。

张瑞芳被分配扮演次要角色——小难民芳姑。这个角色的戏虽不多,却需要付出很大的激情,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全民总动员》一个月后就要公演,紧张的排练夜以继日。导演应云卫嘶哑着喉咙,眼睛因熬夜而发红。他不厌其烦地给演员说戏,纠正演员的表情和动作。

主要演员们各找对手,抓紧时间练习配合,很快进入角色。配角张瑞芳在一旁看着,等待着,琢磨着自己的戏。短短的几十句台词,她已背得滚瓜烂熟。她想,演不成主角,就要敲好边鼓,只要能演好抗战戏。直到公演前夕,导演才挤出时间,把张瑞芳的戏过了两遍。

10月里,重庆小雨绵绵,却挡不住蜂拥而来的热情的观众。人们都想争睹名演员的风采,观看这台被广为宣传的好戏。

幕布拉开了。面对台下黑压压的观众,张瑞芳忐忑不安。这是她到重庆后第一次登台,观众能接受她吗?但很快,她的注意力被剧情吸引了,那些名演员拿捏到位的表演,使她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她沉浸在这个氛围里,深受感染。

张瑞芳扮演的芳姑上场了,她颈上挂着一个摆有香烟的木盘,四处叫卖。她在街上与失散的父亲相遇,而父亲正被汉奸威逼着,强迫他用炸弹去炸死抗日的孙将军。最后,父亲觉醒了,揭发了汉奸。芳姑痛哭着,扑向父亲的怀抱。

幕落后,张瑞芳的感情久久不能平复。她偷跑到布景片后面,独自抽泣了半天。她思念远在北平沦陷区的母亲,还有北平学生移动剧团的伙伴们。她心里既有演出结束后的松快,又感到有些孤独,五味杂陈。

导演和其他演员一起来到后台,替张瑞芳拭去眼泪,拉她去吃牛肉面。这一刻,张瑞芳知道,她并不孤独,她又有了新的伙伴。

曾家岩50号是一栋老式的二进宅院,外部刷成简朴的灰色。这栋宅院看上去不起眼,却设有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主要领导机关——中共中央南方局,对外称第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

底楼的会客室,不到9点就人头攒动:关心时局的文化人,照例聚在角落里,谈论着最近上演的几出戏;两个外国记者,苦恼地拨弄着不灵的照相机,为马上要进行的采访发愁。

连接会客室的内门打开,周恩来走了出来。他一出现,会客室爆发出热烈兴奋的招呼声:“周将军!”“周先生!”

张瑞芳怀着钦佩之情,悄悄躲在边上,倾听着周恩来的讲话,句句入脑入心。

“哟,这不是小‘芳姑’吗?来,握握手。”热心话剧运动的周恩来,一眼认出张瑞芳,同她亲切握手。

就从那天起,周公馆成了张瑞芳心中的圣地。只要有空,她就常去那里,听周恩来和办事处的干部讲话,充实自己的思想,拓宽自己的视野。邓颖超也非常关心张瑞芳,时常找她谈心。

不久之后,张瑞芳站在一面绘有镰刀和铁锤的红旗下,庄严地举起右臂,握紧拳头,郑重宣誓。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关系就编在周公馆,受周恩来直接领导。

她不再是一名普通的演员。她已成长为党的战士!

《全民总动员》连演不衰,观众们盛赞:张瑞芳是个好苗子。

继《全民总动员》后,怒吼剧社又接连让她参加《民族万岁》《女子公寓》两剧的演出,连演连聘。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破例将她接收为旁听生。

接下来,中央电影制片厂的“中国万岁”剧团成立,团长马彦祥和演员石羽亲自登门,请张瑞芳参加这个专业剧团。张瑞芳转到专业剧团,主演老舍的名剧《国家至上》。中央电影制片厂拍摄新片《火的洗礼》,导演孙瑜大胆起用新人,让年轻的张瑞芳担任女主角,她从此与银幕结缘。

一颗明星,在大后方冉冉升起。

凡是看过《国家至上》的老观众,都记得张瑞芳在剧中扮演的张孝英,她的演出感人肺腑。这是一出讲述回、汉同胞团结抗战、共赴国难的戏,当时重庆回族人士都亲切地把张瑞芳称为“我们的张孝英”。

这样一位明星,当然被各剧团看重。一时间,各种演出合同纷至沓来,让张瑞芳应接不暇。不论大剧团,还是小剧团,她都乐意合作,但有一条,坏戏她是决不演的,不论报酬有多高。

抗战时期胶片奇缺,电影稀少,一般民众的娱乐,主要是看各类戏剧。中共中央南方局注意到这一情况,因而十分重视戏剧运动,专门设立文艺组,重点抓话剧演出。

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决定以戏剧为武器,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险恶用心,唤起大后方民众的觉悟。周恩来对张瑞芳说:“这是党的任务。瑞芳同志,我们希望你发挥作用。”

张瑞芳登台了。从1941年10月到1942年5月的雾季公演,她在短短8个月里,连续参加演出《陌上秋》《北京人》《棠棣之花》《遥望》《大雷雨》《屈原》6部大戏,辛勤耕耘,成绩斐然。

她在《棠棣之花》中扮演的春姑,义愤满腔地斥责了暴政的罪恶。她在《屈原》中扮演的婵娟,以激昂悲壮的控诉,鞭挞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投降派的丑恶嘴脸,博得观众会心的掌声和喝彩。

1943年公演话剧《家》时,曹禺指定张瑞芳扮演女主角瑞珏。她着力于人物思想性格的挖掘,在艺术上日趋成熟。周恩来和邓颖超看过这出戏后,回去还把瑞珏和觉新的戏自演了一遍。

       抗战时期,张瑞芳在重庆戏剧舞台上大放异彩,先后在20多部话剧中担任重要角色,塑造出一系列独具个性的女性形象。观众们赞赏她富有魅力的表演,将她同白杨、舒绣文、秦怡并称为话剧界“四大名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