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台胞陈维新在抗战烽火中

2023-05-24 重庆历史名人馆微官网 阅读 814

/曾建刚


1684892118203075.png

1991年3月,在台盟重庆市支部成立大会上,时任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肖祖修与台盟重庆市支部首任主委陈维新(右)交谈


1939年,抗日战争的局势愈加严峻。日军铁蹄所到之处城乡惨遭血洗,平民惨遭残杀。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也引起了广大海外华侨的极大关注。一些生活在南洋的爱国华侨喊出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口号,纷纷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宣传和募捐活动,并积极谋划通过实业救国之路,支持祖国的抗日战争。

在马来西亚的抗日宣传行列里,活跃着一位面庞清秀、身材高挑的年轻人,他叫陈维新。

  陈维新1912年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自幼受尽日本统治者的欺压和剥削。少年时期,他目睹了父亲惨死在日本人开办的工场里的残酷事实。

1936年,24岁的陈维新怀着对日本统治者的强烈不满,愤然离开日据时期的台湾,只身闯荡南洋,在马来西亚怡保市利群橡胶公司做工,从练习生做到簿记,后来当上了经理。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在轰轰烈烈的抗战宣传热潮影响下,陈维新满怀爱国热忱,积极参与抗日宣传。白天,他用口琴在街头义奏爱国歌曲;晚上,他参与制作在街头义卖所需的绢花。

陈维新和他的伙伴们的行为,振奋了广大侨胞的赤子之心,他们慷慨解囊,自愿捐款支援祖国抗战。捐款者中,一位戴礼帽、商人模样的中年人被陈维新的口琴演奏声感染,义间隙,他与陈维新交谈甚欢。他就是后来将陈维新引向实业救国之路的庄怡生先生。

庄怡生和众多的南洋爱国侨胞一样,对祖国母亲一片拳拳赤子之心。通过多方打听,他了解到大西南抗战后方急需汽车轮胎,前方抗日将士急需军用胶鞋等橡胶制品,便与几位马来西亚橡胶行业企业家一道,立即谋划在重庆筹建“中南橡胶厂股份有限公司”。

橡胶厂筹建初期,很多工作要从头做起,人手特别紧张。那次街头义,心怀爱国热情,又在橡胶厂做过工的陈维新,立刻进入了庄怡生的视野。受庄怡生邀请,陈维新马上辞去原来的工作,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中南橡胶厂的事业中。

抗战时期大西南橡胶工业一片空白,既无橡胶原料,也无制胶机器设备。要保证战时橡胶生产急需,做好相关物资的长途运输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这危急关头,庄怡生毅然决然地委派陈维新负责艰巨的运输工作。

1940年盛夏,冒着日机轰炸的危险,陈维新带领同样拥有一腔爱国热血的13名技术人员,从马来西亚出发,辗转经过缅甸,终于将第一批原材料和制胶设备运至中南橡胶厂昆明分厂。

路途遥远,他们不仅要经过仰光至腊戎上千公里的铁路线,而且要穿越随时可能遭受日机狂轰滥炸的滇缅公路。运输过程中,陈维新和伙伴们经历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随着日本侵略者对东南亚国家的侵略和占领,原有的十分艰险的运输线也难以得到保障。在这种情况下,陈维新向公司提出建议并组建了自己的运输队。

为躲避日机不断的轰炸,陈维新他们常常天不亮就开车上路。因山高路险,陈维新总是主动在前面亲自驾车开路,还一边给随行人员打气。

后来回忆起这段往事,陈维新深有感触地说:“行进的路途中充满着危险,不仅悬崖既陡又滑,还有急转弯,不少人因汽车掉下深谷而罹难。在这条路上抢运抗日物资,冲破敌人层层封锁线,不知要闯过多少鬼门关!能活下来,实在是不容易!”

凭着满腔的爱国热忱,陈维新和伙伴们一次又一次穿越生死线,冒着生命危险,运送了大批抗战急需的橡胶物资。因为陈维新的突出贡献,公司董事会成员纷纷向他赠送股份,陈维新正式成为中南橡胶厂的一名股东。

有了从东南亚运输过来的橡胶原料和制胶机器设备,创办中南橡胶厂的华侨们才能够陆续在昆明、贵阳等大西南主要城市兴建橡胶分厂。这些分厂成为当时为抗战队伍翻修轮胎、生产胶鞋的有生力量。在负责做好运输工作的同时,陈维新还先后兼任这些分厂的厂长。

不幸的是,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橡胶工业的原材料来源受到严重影响,中南橡胶厂的一些股东因担心发展前景而陆续退股、撤股。

中南橡胶厂再一次面临生死选择。

庄怡生和陈维新没有被困难吓倒。经过商量,他们决定改组董事会,继续把中南橡胶厂作为支援抗战前线的一个重要阵地。

作为战时首都,重庆经常遭受日机轰炸,新建工厂一般因陋就简,搭盖临时建筑物。加之时局动荡,许多基建项目都停建或缓建。

陈维新和新的董事会成员却一反常态地在重庆化龙桥地区大规模购置了25亩土地建厂,并在建设现场挂起了一块非常醒目的大字招牌——“华侨投资举办中南橡胶厂”。

这一超乎寻常的举动,成为当时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很多人感到不解,嘲笑他们是“傻瓜”,也有不少热心人劝说陈维新“改弦易辙”。但陈维新自有他的坚定信念,他坚信中国人民一定会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通过陈维新和新的董事会成员的共同努力,1943年,新建的中南橡胶总厂终于在重庆化龙桥诞生。

中南橡胶总厂正式成立后,面对资金短缺和生胶等原材料匮乏的状况,陈维新他们没有退却,而是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在最困难的日子里,陈维新他们费尽了心血,经历了许多坎坷。通过认真分析时局,他们找出了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因地制宜,发挥自身的长处,为抗战前线翻修旧轮胎。

没有资金,他们多次向国民政府申请。考虑到“中南橡胶”在大后方的特殊贡献,当时的中央银行破例拨出外汇300万印度卢比,解决中南橡胶总厂急需的原材料采购资金。

原材料紧缺,他们就想尽一切办法去抢购。1944年,陈维新冒着危险,带着3辆卡车赶赴广西等地,深入日军占领区,硬是从敌人眼皮底下抢购回6吨生胶原料。为了及时将这些急需的原材料运回重庆,他们忍痛将车上已购买回收的一些汽车旧轮胎扔掉。

在陈维新等爱国台胞和华侨的关心扶持下,中南橡胶总厂一步步茁壮成长,在抗战大后方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最典型的就是“空军运胶”事件。

得到中央银行的外汇支持后,1944年,中南橡胶总厂派员到印度购买了50吨生胶,就地加工成半成品。经过交涉,盟军总部同意动用美国空军,将生胶半成品运回中国国内。在抗战特殊时期,一家中国民营企业竟能享受如此礼遇,令国内许多厂家羡慕不已。

实际上,是中南橡胶总厂的积极作为,体现了其在抗战中的价值和地位。据统计,抗战时期,中南橡胶总厂共计翻造轮胎4万多只、士兵胶鞋数十万双。虽然累计亏损100万元,但中南橡胶总厂为抗战时期急需的汽车运输和军需品提供了巨大物资保证,为发展壮大我国民族橡胶工业奠定了基石。

抗战胜利后,庄怡生带走部分资金另外选址建厂,将中南橡胶总厂留给了陈维新。陈维新继续履行他的爱国誓言,一如既往地为中南橡胶总厂的发展而不懈努力。

坚定的信念铸就了成功的人生。作为一名台胞,陈维新用他的满腔热忱和一生经历诠释着拳拳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陈维新和他的中南橡胶总厂为抗战胜利做出了特殊贡献,也为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维新积极致力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陈维新1992年去世前,曾先后担任过四川省台联名誉会长、台盟重庆市支部主委等职,为加强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人员往来,奉献了他全部的爱国热忱。


本文图片提供/曾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