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一生以“教授”为自豪的吴宓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重庆历史名人馆陈列的历史名人中,就有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为代表的一批前辈,以“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为追求,一生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致力于启迪民智、教化育人,推进教育创新改革。从今天起,重庆历史名人馆推出“教育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系列文章,介绍中国近代12位教育界历史名人的事迹,从中感受他们追逐教育强国梦的“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
本期介绍一生以“教授”为自豪的吴宓。
吴宓(1894—1978),陕西省泾阳县人。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中国比较文学之父”。先后在东南大学、东北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学校任教。重庆解放后,一直担任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大学前身之一,下称“西师”)教授。
执教之余专注研究
1911年,吴宓考入北京清华学堂(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今清华大学前身)留美预备班。1917年赴美留学,先在弗吉尼亚大学攻读西洋文学,次年转入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开始研习比较文学、英国文学和哲学。在哈佛期间,与留学生梅光迪一见如故,成为密友。
1921年5月,吴宓毕业前夕,接到先期回国的梅光迪的来信。梅光迪希望吴宓推辞北京高师的聘约,到东南大学,一边教书,一边共同创办《学衡》杂志,并担任杂志的总编辑。梅光迪信中所述,令吴宓十分振奋,当即决定婉拒北京高师英语科主任教授一职的聘请,提前回国到东南大学任教。吴宓踏出了教育生涯的第一步。
吴宓到东南大学后,担任东南大学英语兼英国文学教授,讲授西方文学和世界文学。他严守教师准则,课前准备充分,加上他扎实的中西学功底,故其所讲恒有精彩,广受欢迎。
在东南大学,执教之余,吴宓专注于文学研究。他在东南大学开设“中西诗之比较”讲座,第一个把“比较文学”概念介绍到国内,开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之先河。他使比较文学开始进入中国高等学府的课堂,为我国培养了第一代比较文学研究人才。
1924年,吴宓调任东北大学教授。在东北大学授课不久,吴宓认为该校虽有其长处,但“终嫌僻在一隅,发展难期,设备不周”,且不宜居家。于是,在清华学校校长曹云祥的聘请下,吴宓前往清华执教。
努力造就“博雅之士”
1925年年初,吴宓到清华学校任教,出任研究院筹备主任,并任清华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
同年,清华学校欲设立国学研究院,吴宓任国学研究院筹委会主任。在校长曹云祥主持下,吴宓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延揽天下名师。他聘请了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4位学者为研究院导师。这个研究院后来被称为“国学研究院”,清华国学院由此开始,形成了中国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氛围,开创了研究国学的新风气。
这一时期,吴宓参照国外通行做法,制定了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吴宓是按照哈佛大学比较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来创办清华大学外文系的,明确提出其培养目标为造就“博雅之士”。经过吴宓的不懈努力,清华大学外文系成为当时世界一流的系科。
到1944年,近20年间,吴宓先后担任清华国学研究主任、西洋文学系代理主任、西洋文学系教授,主持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提倡并实际运用西方科学方法研究国学,在国内引起很大反响,主持制定的外国语言文学系课程设置方案被高等院校沿用至今。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清华大学南迁,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合组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吴宓随校迁往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在西南联大期间,吴宓讲授“世界文学史”“欧洲文学史”等课程,他精通多种外语,学贯中西,很受学生欢迎。他当时是西语系教授,除为学生开设必修课外,还开设了外系学生可以选读和旁听的“中西诗之比较”和“红楼梦”。授课之余,吴宓先后完成了《世界文学史大纲》《文学与人生》等英文著作的撰写。他还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红楼梦》,成为中国红学的开拓者之一。
视“教授”为责任 一生引以为自豪
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复员北归。因武汉大学一再邀请,吴宓便往武汉大学担任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讲授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中西诗之比较。1949年5月,应梁漱溟之邀,吴宓来到重庆,在北碚私立相辉学院任教。
重庆解放后,吴宓到西师任外语系教授。自此以后,他一直都在西师任外语系、历史系、中文系教授,讲授“中国古典文学”“世界文学”等课程。同时,担任西师院务委员,四川省政协委员,重庆市文联常务委员、古典文学研究会副主任。
1955年,西师外语系停掉英文专业,改为俄文系,吴宓所授课程“英国文学史”“世界文学史”相继停课。他先后调到历史系、中文系工作,主要教授“文言文导读”“中国古典文学”“世界文学”等课程。他结合教研工作,参与编写了《世界通史》《法文文法》等讲义和教材。
1956年,吴宓将自己从世界各地搜购且珍藏多年的图书1000册(加上在此前后的捐赠,共3000册)捐赠给西师图书馆,其中不少是珍本。
吴宓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毕生从事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人才培养目标上均有不少开创性的贡献。他在学术界、教育界负有盛名,而他自己一生最钟爱、最引以为自豪的,却是“教授”这个称号,因为传道、授业、解惑,有真学识,做真学问,是他对“教授”的理解。
(编写/朱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