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一代师表”马寅初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重庆历史名人馆陈列的历史名人中,就有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为代表的一批前辈,以“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为追求,一生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致力于启迪民智、教化育人,推进教育创新改革。从今天起,重庆历史名人馆推出“教育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系列文章,介绍中国近代12位教育界历史名人的事迹,从中感受他们追逐教育强国梦的“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
本期介绍“一代师表”马寅初。
马寅初(1882—1982),浙江省嵊州市人。著名教育学家、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先后在北京大学、南京国立中央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任教并担任要职。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校长至1959年年底。1979年任北大名誉校长直至去世。毕生致力于“经济学的教育和研究”,是公认的“一代师表”和“学界泰斗”。
“竭尽全力于教育救国”
马寅初出身于酿酒世家,父亲希望他能学习经商,接手家业,但马寅初受维新思想影响,一心向往新学。1905年,他满怀实业救国的理想,考入天津北洋大学矿冶系。他勤奋努力,成绩优秀,1907年通过选拔,公派赴美留学,进入耶鲁大学继续学习矿冶专业。因深感经济学更“富有内容和生命”,更能成为现代国家发展壮大的强大支撑,他改学经济专业。获得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后,马寅初转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他一刻不忘自己的救国理想,曾说:“我是为祖国而学习,因此不能有半点掺假。我要真学问,不做假博士。”
1915年,马寅初回国任财政部职员,欲“学以致用”。然而,当时军阀混战、官场腐败,马寅初感到“今我国财政情形……实属腐败已极”。几经挫折,他的救国理想变为泡影,让他下定决心另觅新路。1916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邀请马寅初去北大任教。马寅初毅然辞官,应邀前往,“从此而后,一不做官,二不发财,竭尽全力于教育救国的事业”。
马寅初在北大主要讲授经济学,先后开设了多门实用的经济学课程,如货币学、银行学、财政学、保险学等,培养经济学人才。他讲课很少翻讲义,内容新颖,深入浅出,深受学生欢迎。马寅初凭着高超的学术水平和出色的授课能力,赢得师生一致好评,得到学校的重用。1917 年 11 月被选为北大法学院经济系评议员;1918 年 3 月被推选为法学院经济系主任兼经济门研究所主任,10月当选为北大教授评议会评议员。任教期间,马寅初针对财政、农业、国际贸易等问题,发表研究文章和演说,分析经济金融形势,同时也向民众普及经济金融知识。
1919年,北大教授评议会决定取消文、理学长,设立教务长,统管文、理、法3科。马寅初高票当选,成为北大历史上第一任教务长,任期1年。任上,马寅初提出一系列教育独立、民主管理、教授治校的举措,废门改系,将全校分为3个院14个系,使北大向现代化综合性大学的方向转变。他践行蔡元培倡导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方针,增聘学有专长的专任教员,解聘不学无术的旧官僚教师,使各种学派的学说都能平等地在校内开课讲授。
1927年,奉系军阀统治北京期间,残忍杀害李大钊等二十几位北大师生,又将北京各高等学校合并为“京师大学校”,取消了北京大学。马寅初不满军阀的残暴统治,愤而离开北京。此后,马寅初为时局所逼,辗转各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1929年,马寅初出任立法院经济委员会委员兼委员长,并在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任教授兼系主任。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马寅初随立法院迁到重庆,1938年受聘担任重庆大学经济系教授兼商学院院长。他以过硬的教学能力和丰富的经济学知识,获得学生的敬爱。他心系抗战,始终坚守在文化教育阵地,积极参与爱国民主运动。授课之余,他调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发现国民政府利用民族危机巧取豪夺,大发国难财。他愤懑不已,四处奔走,发表演说和论文,痛斥国民党的奢靡腐败、倒行逆施,因此惹怒国民党。
1940年,马寅初被捕入狱。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国内外舆论声援下,他才终于被释放,重返重大授课。
马寅初捍卫真理、忧国忧民,践行了自己“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的诺言。
“学习新的思想”“为国家造就人才”
1949年7月2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成立,8月即委任马寅初为浙江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兼校长。马寅初与浙大渊源颇深,此前曾数次到浙大演讲,多次参与由浙大师生组织的爱国民主运动。他出任浙大校长后,积极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阐明大学教育的目标和办学目的是“在人民民主的总方针下,学习新的思想,确定为人民服务的立场,与建设相结合,培养切合实际要求的专门人才”。
马寅初采取一系列举措,创新治校模式,推进教育目标和办学目的落到实处。在办校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开创了“职工代表会议”制度,倡议“人人提提案,个个想办法”,鼓励全校师生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学校行政、课程学制、教学生活、师生关系等发表意见和建议。坚持教书育人是学校的本职工作,身体力行,讲授《财政经济政策》课程,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号召大家学习革命先烈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的优秀品格。
1951年4月,马寅初调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在浙大任职时间虽短,但他所形成的办学思想和推行的办学举措,对浙大从旧中国的国立大学到新中国的人民大学的过渡与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1951年6月,马寅初回到阔别已久的北大,就任校长。在就职仪式上,他宣誓:“以团结一致的精神发扬北大的光荣革命传统,保持北大的学术地位,并配合国家建设工作的开展,为国家造就大批优秀的建设人才。”
马寅初大刀阔斧地对北大进行改革,创建了以“三严”(严密的教学计划、严格的基础训练、严谨的科学作风)、“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核心内容的新校风。他认为,学校培养人才一定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人物,必须发挥教师队伍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全体教职工要以全面发展的观点去教育青年学生,不仅要使他们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要使他们有高尚的思想、强健的体魄和办事的能力。
马寅初提出,中国的教育一定要有中国的特点,改革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也必须从中国当前的实际出发,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学习苏联教学与科研分开的模式,科研由科学院进行,大学只搞教学。马寅初反对这一做法,指出:“社会是一个大实习室,而学校是一个小训练所。在训练所中所学的,必须与实习室中所做的趋于一致,庶不违反‘学以致用’之原则。”必须坚持高等教育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成果教学生,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他以身作则,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坚持进行经济研究,针对国家经济建设及社会人口等问题,发表、出版了一系列论文和专著。
执教数十年,马寅初始终强调教学要顺应时代和社会需求,坚持将北大建成综合性大学,强调师资队伍建设,注重科学研究,重视教学建设,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其教育思想和治校方略,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编写/李湘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