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擎民族精神火炬 吹响时代前进号角——重庆历史名人(文艺界)丰子恺
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矢志不渝投身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用丰富的文艺形式,激励受剥削受压迫的劳苦大众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激励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激励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亿万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激励新时代的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为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庆历史名人馆陈列的历史名人中,有许多文艺界的杰出代表,如郭沫若、徐悲鸿、李伯钊、金山、钟惦棐、施光南……他们把自己的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用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为我们留下许多难忘的经典,使民族精神火炬熊熊燃烧,时代前进号角经久不息。
本期,介绍著名漫画家、散文家丰子恺。
丰子恺(1898—1975),原名润,又名仁,号子恺。今浙江省桐乡市人。著名漫画家、散文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著有《子恺画集》《护生画集》、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译著《初恋》《源氏物语》、音乐理论《生活与音乐》等。
“中国漫画先驱”艺术事业的开端
丰子恺家在当地经营染坊,他自幼对颜色十分敏感,对绘画有浓厚兴趣。16岁时,他进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师从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李叔同(后出家为僧,法号“弘一法师”)和文学家夏丏尊,奠定了深厚的艺术文化基础。
1921年,丰子恺东渡日本游学,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日本的漫画艺术让他深受启发。
回国后,丰子恺在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书院就职,教学之余,开始进行绘画创作。同事中有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等,大家常在一起畅谈文艺,并对丰子恺的画作表示欣赏,朱自清还将丰子恺的一幅题为《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的简笔画刊登在自己主办的刊物《我们的七月》上。这幅画受到时任《文学周报》主编郑振铎的赏识。随后,郑振铎在《文学周报》上连续刊载了多幅丰子恺画作,并冠以“子恺漫画”的标题。自此,中国开始有“漫画”这一美术类别名称。1925年12月,《文学周报》社出版《子恺漫画》,内收丰子恺漫画作品60幅。这是丰子恺的第一本漫画集,也是中国的第一本漫画集。丰子恺一举成名,成为中国漫画艺术的先驱。
1926年,商务印书馆前主编章锡琛决定自己办期刊,丰子恺、夏丏尊等人给予支持,集资创办开明书店。丰子恺任编辑,亲自设计店徽,之后他的多部作品都交由开明书店印发,并为开明书店出版的许多书籍,如《开明国语课本》12册(叶圣陶著)、《开明英语读本》(林语堂著)等,绘制封面和插画。
1929年,弘一法师五十大寿,丰子恺特绘护生漫画50幅(即《护生画集》第一集)为其贺寿,由开明书店印行。丰子恺与弘一法师约定,之后还要作与法师逢十大寿相同数目的漫画,“世寿所许,定为遵嘱”。后虽在战火连绵中颠沛流离,丰子恺仍不忘对法师的承诺,秉承仁爱慈悲之心,先后画了450幅护生漫画(1979年,前后跨越50年的《护生画集》(全六集)在香港印就,成为丰子恺最重要的经典之作)。
1933年年初,丰子恺新居缘缘堂落成。他辞去工作,回到老家专心创作,出版了大量画集,如《子恺画集》《学生漫画》《儿童漫画》等。其漫画取材于现实,风格简易朴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除描绘诗词意境、儿童生活外,他还创作大量画作,表达对劳动人民所受苦难的同情,讽刺旧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在烽烟中以“笔杆抗战”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丰子恺的缘缘堂被侵华日军炸毁,他只得背井离乡,率全家逃难。
1938年3月,丰子恺抵达武汉,加入刚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4月,该协会出版会刊《抗战文艺》,丰子恺被推举为编辑委员之一,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宣传运动中。
之后,丰子恺辗转广西、贵州等地。他在桂林师范学校任教时,作抗战宣传画《欢送》《保国》《轰炸》《凯归》,并带领学生分赴乡下,四处张贴,为宣传抗战奔走呼号。从桂林到广西宜山(今河池市宜州区)后,丰子恺创作漫画《躲在V字形的岩石中》,真实记录了当地百姓躲避日寇飞机轰炸的场景,寥寥几笔,勾勒出抗战时期百姓的惨状。
1942年,丰子恺到达重庆。他自建“沙坪小屋”,定居下来。国恨家仇使丰子恺的艺术创作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他在创作中强烈感受到“漫画是笔杆抗战的先锋,因为它的宣传力顶锐利……百篇文章不及一幅漫画”。抗战期间,丰子恺创作了大量反映抗战和大后方人民生活的画作,如《蜀江山碧蜀水青》《纤夫》《自由捐》《敌马被俘虏》《豺虎入中原》等。这些作品旗帜鲜明、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极具艺术感染力和号召力。他还到重庆多个区县举办画展,呼吁群众勿忘国难,奋起抗日。
1945年,丰子恺听闻日本投降的消息,激动不已,创作漫画《胜利之夜》,描绘了一家人庆祝胜利的欢乐情景。
1946年4月,丰子恺举家离开重庆。临别之际,他百感交集,写下《谢谢重庆》一文,感谢重庆对自己的庇护:“临别满怀感激之情!数年来全靠这山城的庇护,使我免于被发左衽,谢谢重庆!”
“漫画之外”的丰子恺
除创作漫画外,丰子恺还一直从事翻译工作。1921年年底,丰子恺开始翻译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小说《初恋》(英文版),于1922年春译毕。这是他的第一部译作,他在其序文中称这部译作是自己文笔生涯的“初恋”。晚年时,丰子恺翻译热情依然不减,自学俄语,一直坚持翻译俄文和日文的文学作品。1961年到1965年,他译有《猎人笔记》《夏目漱石选集》,与幼女丰一吟共同翻译日本古典名著、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后来还翻译了日本古典文学作品《落洼物语》《竹取物语》《伊势物语》。
丰子恺的文学成就也非常高,他是新文化运动中的著名散文家。从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丰子恺写下了大量的散文随笔,在现代文学史上自成一格。他称故居缘缘堂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先后写成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缘缘堂续笔》,展现江南的民俗乡情,其中自然淳朴的情调打动了无数读者。
丰子恺还精通音律,长期执教于各地学校,并结合教学经验,以散文笔法阐释音乐知识,深受学生欢迎。编译《音乐入门》《生活与音乐》《音乐十课》等30余种音乐理论书籍,对普及新音乐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丰子恺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副主席等职,曾当选上海市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和全国政协委员。
1960年,上海中国画院成立,丰子恺担任首任院长。他带领画院画师们贯彻“艺术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文艺方针,为新时代中国美术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丰子恺一生画笔从未停歇。20世纪60年代至逝世前,他陆续出版有《绘画鲁迅小说》《子恺漫画选》《护生画集》(第四、五、六集)等。他选平生漫画中自爱之题材,重作成套,名曰《敝帚自珍》。这部画集,是他对自己一生画作的提炼,以“童心”“世相”“朋情”“物我”四章,体现他率真、博爱和不屈的品格。
(文/李湘竹)
- 上一条寻访“巴蜀第一状元”冯时行故里
- 下一条侯光炯的绵绵大地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