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擎民族精神火炬 吹响时代前进号角——重庆历史名人(文艺界)张德成

2022-06-09 重庆历史名人馆微官网 阅读 868

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矢志不渝投身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用丰富的文艺形式,激励受剥削受压迫的劳苦大众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激励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激励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亿万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激励新时代的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为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庆历史名人馆陈列的历史名人中,有许多文艺界的杰出代表,如郭沫若、徐悲鸿、李伯钊、金山、钟惦棐、施光南……他们把自己的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用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为我们留下许多难忘的经典,使民族精神火炬熊熊燃烧,时代前进号角经久不息。

本期,介绍著名川剧艺术家张德成。

1655114454184001.png 

张德成(18891967),重庆市巴南区人。著名川剧艺术家。代表剧目有《龙凤剑》《柴市节》《扬州恨》等。70余年舞台生涯中,他塑造了诸葛亮、李白、韩愈、文天祥、方孝孺、史可法等艺术形象,被誉为“生角泰斗”。著有《川剧高腔乐府》等。

 

大器晚成  誉满全川

张德成幼年丧父,家道艰难。7岁时被“玉升班”班主宗吉山(艺名“白甘蔗”)看中收为徒弟,开始学习川剧。张德成嗓音条件极佳,学习勤奋刻苦,10岁就开始搭班演出。因他头上蓄着一对小辫子,故取艺名“双偏褡”,在当地小有名气。

18岁时,张德成因倒嗓,演出不受观众欢迎,甚至常被喝倒彩。他没有灰心,而是凭着对川剧的满腔热爱和执着,加倍努力地看戏、学戏,刻苦地练功、练声、练腔

26岁后,张德成的音逐渐好转。他辗转来到重庆,在同乡帮助下,进入萃芳茶园搭班唱戏。在演了两年多默默无闻的小角色之后,一次,《龙凤剑》的主演因与班主闹矛盾罢演,张德成被推荐顶替其出演。他抓住这个机会,在台上用充沛的感情、刚劲有力的唱腔,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

此后,张德成在重庆声名鹊起。他没有自满,常以“学无止境,艺无尽头”自勉,四处寻师访友。除学习技艺外,他还特别注意艺术理论的学习,全面提高自身艺术修养。长期的勤学苦练、内外兼修,使张德成的表演和唱功渐达炉火纯青之境。他认真严肃地对待每一场戏,追求形神兼备。他博采众家之长,又有独到之处,自成一派,被誉为川剧表演艺术的“生角泰斗”。

 

改良川剧  支援抗战

张德成在川剧舞台上塑造了一系列刚直不阿、正气凛然、爱国为民的忠臣义士形象。他深知有国才有家的道理。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张德成心系国难,坚持宣传抗日,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忱。

1938年,张德成加入阳翰笙等人发起成立的“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任重庆分会理事。他参加该协会在重庆举办的第一届戏剧节,在城郊剧场、街头、学校、工厂演出动员抗战的新剧;带头捐款1000元,支援前方将士……

1940,为扩大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郭沫若领导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多次邀请戏剧界在渝的艺术家座谈,研究改革地方戏曲,以适应抗日宣传的需要。张德成积极响应号召,在报上发表《漫话川剧》一文,大力倡导川剧改良,发挥川剧“补助抗战之能力”,随即着手准备筹办川剧演员协会。

194124日,张德成与阳友鹤、周裕祥等川剧名家在又新大戏院发起成立了“重庆川剧演员协会”,张德成任会长。郭沫若、田汉、阳翰笙等到会祝贺并发表演讲,提出“紧密团结,拒演坏戏,保持民族艺术的纯洁性,努力做好抗日宣传工作,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艺术”。自此,重庆川剧界出现了一派崭新气象。

协会成立伊始,为民族计,也为川剧计,张德成身体力行,慎重选择剧目,加工、改编、上演了《杀家告庙》《柴市节》《扬州恨》等一批表彰民族气节、歌颂民族英雄、反对屈膝投降和独裁统治的抗日救亡剧目,唤起和激发广大群众的抗日热情。《杀家告庙》通过三国时期魏国军队围困成都,刘禅子刘谌主张出兵抗敌,主动请战,却被刘禅所拒刘谌一腔热报国无门,悲愤之下决定杀家殉国的故事,表现刘谌强烈的爱国之情。《柴市节》文天祥兵败被俘誓不降元,最后被押赴柴市斩首情节彰显文天祥视死如归从容就义的民族气节。《扬州恨》是根据明末清初民族英雄史可法的事迹,结合抗日现实,由张德成编导并领衔主演的新川剧歌颂爱国志士的忠勇英烈,鞭挞国民政府亲日派卖国投降的卑劣行径,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引起了各界爱国人士的共鸣。《扬州恨》久演不衰,成为抗战时期宣传抗日救国的新代表作。

当时,重庆川剧界的艺人在张德成的倡导和组织下,接连上演了许多有利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剧目,在重庆的川剧舞台上掀起了爱国抗日的热潮。

 

潜心著述  传承川剧

新中国成立后,张德成历任重庆市实验川剧院院长、西南川剧院副院长、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重庆市川剧院院长等职,先后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人民代表,继续活跃在川剧舞台上,川剧传统剧目的发掘、整理,继承发展川剧艺术以及培养川剧人才等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20世纪60年代,已经积累了丰富舞台表演艺术经验的张德成,一心想把自己几十年来的川剧艺术实践,用文字整理出来,助力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认为:川剧虽然有高腔、昆曲、胡琴、弹戏、灯调5种声腔其中最能代表川剧独特风格富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就高腔为此,他决心编撰一研究川剧高腔的专著,把数以千计的高腔曲牌的名称、性能、规格、用法等,从理论上一一阐明在川剧史上是空前的创举。

19624月,张德成开始着手《川剧髙腔乐府》的著述。此时,他已年逾古稀,仍不辞辛劳査找资料考证核实走访鼓师、演员两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了70余万字的初稿196412《川剧高腔乐府》正式出版

除了《川剧高腔乐府》张德成还发表过不少阐述川剧表演艺术的论文,在川剧乃至整个戏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1981年,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所编辑《张德成川剧表演论文选》一书,整理、记录了张德成关于舞台表演经验和研究篇学术文章,使其宝贵的艺术经验和精辟的艺术见解能更好地得以保存、流传,川剧艺术的传承发展意义重大。

 

(文/李湘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