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擎民族精神火炬 吹响时代前进号角——重庆历史名人(文艺界)刘孟伉

2022-05-12 重庆历史名人馆微官网 阅读 898

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矢志不渝投身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用丰富的文艺形式,激励受剥削受压迫的劳苦大众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激励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激励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亿万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激励新时代的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为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庆历史名人馆陈列的历史名人中,有许多文艺界的杰出代表,如郭沫若、徐悲鸿、李伯钊、金山、钟惦棐、施光南……他们把自己的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用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为我们留下许多难忘的经典,使民族精神火炬熊熊燃烧,时代前进号角经久不息。

本期,介绍著名书法家、诗人刘孟伉。

 

 1652871760564139.png

 

刘孟伉(1894—1969),名贞健,号呓叟,重庆市云阳县人。著名书法家、诗人,篆隶行草楷皆工,亦精于篆刻。曾任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长。有《刘孟伉诗词选》《刘孟伉书风》《刘孟伉印存》存世。


从旧文人成长为革命战士

刘孟伉青少年时代学习文史、书法及篆刻艺术,对诗词、文字学用功尤勤。他还特别喜欢读记载古代民族英雄忠义节烈事迹的诗文,深受民族气节和爱国思想的感染。20多岁时,他的文史、诗词、书法、篆刻已小有成就,特别是书法篆刻名噪川东。

1920年,刘孟伉离开家乡,先后在奉节县联中、万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开县中学、万县中学教授国文,指导学生学习书法篆刻。

刘孟伉在万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任教时,结识了刘伯承,并受其影响,走上革命道路。1926年,刘孟伉参加刘伯承等领导的泸顺起义,并经刘伯承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个信仰马克思主义、有远大革命理想的新型知识分子。

泸顺起义失败后,刘孟伉以教书为掩护,到云阳、开县(今重庆市开州区)、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继续开展地下革命活动。1933年,他定居万县,开设“艺薮”苏裱社。“艺薮”表面卖文、鬻字、刻印,其实是革命工作的联络点,还以半公开方式出售进步书刊。

1938年,中共万县特支成立,刘孟伉先后任中共万县特支委员、万县中心县委委员。根据中共万县中心县委的决定,他亲自筹建被誉为“川东抗大”的国华中学,任学校副董事长,为中共秘密培养党员干部。不久,该校被国民党机关查封,刘孟伉也被通缉,中断了与党组织的联系。

抗战胜利后,刘孟伉到重庆寻找党组织,由时任中共重庆市委委员的彭咏梧为其接续关系。根据组织安排,刘孟伉到云阳、万县和湖北省利川县(今利川市)一带组建游击队,发动武装斗争。1947年至1949年,他组建了川东游击队,并任川东游击队政委兼七南支队支队长,一直战斗在川、鄂交界地区。

 

创作诗词表达爱国爱民之情     

刘孟伉的诗词或讴歌祖国山川,或同情民间疾苦,或评说历史,或反映现实,都充分表达了一个革命者的心曲。

从青少年时代起,刘孟伉就把诗歌作为自己精神生活的寄托和写照。20世纪20年代,他曾作诗云:“民瘼匪所思,负此七尺强。君看此乱离,百孔复千疮。政犹武人手,谁能用所长。余怀信耿介,感此情内伤。忧来长不寐,结热在中肠。”三四十年代,他的这类诗词更多。1935年除夕,面对东北沦丧,而国人中一些人醉生梦死,他忧心如焚,作诗曰:“万户沉沉此醉歌,万人空巷一人那(同“挪”,缓步行走之意)。河山破碎成何许,漫衍鱼龙百戏多。”

刘孟伉在长期的地下斗争中,历经挫折而不改其志,始终保持着坚定的革命意志和高昂的革命豪情。他在《霜蕉》一诗中,以“芭蕉不禁霜,委绿若乞丐。独留一寸心,逢春云有待。万物此肃杀,潜形岂鳞介。老怀不自伤,天地亦何大”之句,来表达他热切盼望革命的春天早日到来的心情。

在开展游击战争期间,刘孟伉创作了大量反映当地民风民情、描写人民苦难生活、表达坚定革命理想的诗作,其中部分作品是用竹签蘸红药水写在一套《绝妙好词笺》空白处的。这些诗词中,反映民风民情的有《闻田女曼歌》《仙路》《峡中闻巫歌》等;描写人民苦难生活的有《王绪福》《收成》等;表现游击队在艰苦的环境中,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坚信革命必将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的诗作,如《傍崖》《红萼》《萼开》等。其中,《王绪福》是刘孟伉为人民疾苦而呐喊的一篇佳作:“峡边草屋王绪福,拨土力耕食未足。妻正啼饥儿索乳,忍饥仍向床头哺……”这首诗不是单纯地记录生活中的个别现象,而是如泣如诉地反映那个历史时代,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

刘孟伉的诗词中,还有不少山水诗,寄托了他的深情。1962年的嘉峨之行,他一口气写下近30首诗,有绝句、律诗,也有古风。其中《峨顶放歌》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该诗写他在峨眉山顶,“朝看西岭万古玲珑之积雪,暮看巫山十二缥缈之群峰,环视周遭翕合望洋之云海,俯视须臾灭变连蜷之明虹”,其视野之广大,心胸之辽阔,思绪之悠远,情感之激越,跃然纸上。


艺术成就“印诗书”

刘孟伉的篆刻极富创造力,取法很高,用刀“冲”“切”并举,劲疾泼辣,方寸之间变化无穷,布局奇特而自成一格:既刚健而遒劲,又跌宕而隽秀;既从容而雅致,又含蓄而空灵。他的微刻更是一绝,“能于方寸牙面刻字数千”。刘孟伉一生刻印数以千计,现存印谱收录于《刘孟伉印存》。

刘孟伉在诗词创作上倾注了大量心血,用力极深,寓情最挚。他的诗词作品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技巧娴熟,感情真挚,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其诗词现存500余首,辑为《冉溪诗稿  冻桐花馆词钞》。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刘孟伉对中国古代诗词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特别是杜甫诗歌研究颇有心得。20世纪50年代,他完成《杜诗说解》手稿5册,对每一首杜诗的写作年代、历史背景及诗的大意加以阐述,并逐一诠释诗句。他长期生活在川东,熟悉这里的历史、地理和风俗,因此,他对杜甫夔州诗的注释极有特色。他的《杜诗说解》,为编撰《杜甫年谱》(1958年,在刘孟伉主持下,由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集体编撰而成)奠定了基础。

刘孟伉对书法用心甚多,在汉隶基础上进一步多方涉猎,融入自己的人格理想和审美取向。29岁时所作草书《李白诗·波荡千古》,风神秀健而流怿,表现出不拘于某家某派,博采众长为己用的鲜明创作意识。他博采众长,自成一家,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书法家之一。他篆隶行草楷皆工,四川名胜地多有其墨宝。同时,他革新了传统的书法用笔法则,把“永字八法”简化为“十字两法”。

刘孟伉曾这样总结自己的成就:“印第一,诗第二,书(法)第三。”实则三者皆妙,各有千秋。

 

(文/别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