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三召陈抟
文/明强
重庆历史名人馆陈列的陈抟塑像
宋太宗赵光义当上皇帝后,特别尊崇道教。“清静致治,黄老之深旨也,朕当力行之。”在政治上,宋太宗提倡无为自然,清静简易。在施政中,对道教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修建道教宫观,对道教宫观给予经济上的优待。二是崇奉道教尊神,热衷斋醮祭祀活动,扩大道教尊神的崇奉范围。三是搜集道书,命专人校正、删册,共得3737册,写演后分赐宫观。四是经常巡幸道观,并频繁召见道士,如丁少微、王怀隐、张守真、赵自然、陈抟等,问之以黄白、养生之术。
陈抟是五代宋初的著名道教人物,在易图学、内丹学、养生学等方面颇有建树,且胸怀“经纶之策,将相之才”。后唐明宗赐其“清虚处士”,后周世宗赠其“白云先生”。宋太祖赵匡胤慕陈抟大名,多次与他交际。后来继位的赵光义,即宋太宗,对声名显著的陈抟,更是仰慕不已,定要一睹陈抟丰采,曾派人三召陈抟。
第一次召见
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四月初十日,宋太宗在垂拱殿差遣供奉官陈宗颜为使臣,携诏书和御诗,前往华山向陈抟宣诏。陈宗颜四月十四日抵达华阴县,由县宰、著作郎丁寿明陪同,四月十五日到达云台观。陈抟恭迎贵客,净手焚香,承接诏书和御诗。诏书曰:“朕自即位以来,克服八方,威临万国,遐迩悉归于皇化,华夷亦致于隆平。知卿抱道山中,洗心物外,养太素浩然之气,应上界少微之星,节配巢由,道尊黄老。怀经纶之策,不谒帝王;蕴将相之奇才,未朝天子。卿不屈于万乘,身奚隐于山峰,望风犹来,举朝称贺。”御诗云:“华岳多闻说,知卿是姓陈。云间三岛客,物外一高人。丹鼎为活计,青山作近邻。朕思亲欲往,社稷去无因。”诏书强调了皇恩浩荡,天下一统,四海隆平,同时对陈抟的才能和道行评价极高,希望陈抟能早日来朝廷。
陈抟听罢诏书和御诗,对宋太宗的知遇之恩颇为感激,但他不愿意出山求功名,于是对陈宗颜说道:“贫道栖真物外,修炼山间,无意求名,有心慕道,不愿仕也。”又写了回表和一首答诗,请使臣带回朝廷呈交宋太宗,表明他一心向道不愿出仕的决心。回表曰:“性同猿鸟,心若土灰,不晓仁义之深浅,安谈行藏之去就。败荷作服,脱箨为冠,体有青毛,足无草履。有意慕羲黄之道,无心诵管乐之篇,《南华》《道德》频看,黄阁玉堂绝念。数行紫诏,徒烦彩凤衔来;一片闲云,已被白云留住。苟临轩陛,贻笑圣明。”答诗云:“九重特降紫泥宣,才拙深居乐静缘。山色满庭供画幛,松声万壑即琴弦。无心享禄登台鼎,有意求仙到洞天。轩冕浮荣绝念虑,三峰只乞睡千年。”
陈宗颜见陈抟不肯应召,婉转规劝,无奈陈抟坚辞不就。陈宗颜只得带着回表和答诗,于四月二十四日回到京师,在紫宸殿将陈抟的回表和答诗敬呈宋太宗。宋太宗阅后,心里甚是不悦。
第二次召见
同年六月初三日,宋太宗在垂拱殿召见供奉官张素真,派他为使臣,再持诏书前往华山召陈抟。张素真领旨后,于六月初八日到达华山云台观。见一道童正在扫地,张素真遂道:“陈抟师父在吗?”答曰:“师父正在寝室熟睡。”张素真又问:“如何叫醒他?”道童说:“敲击旁边的金钟便醒。”果然一击金钟,陈抟就醒来了。
陈抟闻知朝廷使臣到来,连忙整理道服,出门见使臣,问道:“何故又来?”张素真赶快呈上诏书和御诗,并回答道:“圣上派陈宗颜来宣,先生没去,甚为失望,特派我再次诏请先生。”诏书曰:“朕扶惟先生白云隐士,碧洞高人,悟大道之玄门,达希夷之奥理。朕叹韶光之甚速,迅景难留,忽暑往以寒催,渐颜衰而鬓改,虽达治世之略,未谙炼性之机。废寝忘餐,思贤若渴,望先生暂离洞府,跨鸾鹤以飞来;伫立宫闱,列簪缨以敬待。”御诗云:“曾向前朝出白云,后来踪迹杳无闻。如今若肯随征诏,总把三峰赐予君。”宋太宗在诏书里说,知道先生不慕功名利禄,是方外高人,而自己操劳国事,年岁渐长,容颜渐衰,所以想请教养生之道,希望先生暂别华山,来京一趟,朕将好好敬待先生。御诗则提及陈抟曾赴后周世宗的征召,并表示将兑现胞兄宋太祖赏赐华山的诺言。
但陈抟仍然不想出山赴朝廷,所以回表赋诗再次婉拒。回表曰:“伏念愚拙,深潜涧壑,误蒙天恩。臣无诸葛之奇才,君有汉王之厚德。臣山麋之性,野鹤之姿,冠簪独羡乎逍遥,轩冕难禁乎羁束。高卧苍龙之岭,蝶梦悠扬;闲看玉井之莲,诗魂浩荡。餐烟霞于洞口,采薇蕨于林间,林履徜徉,身心懒散,炼炉中之丹药,远拟登仙,避世上之虚名,屡防嫁祸。赖遭逢乎尧舜,可疏放其巢由,幸尽余生,遐瞻圣代。”赋诗云:“坐逢圣代即尧年,草泽愚人也被宣。自笑形骸元懒散,才疏安敢望朝天。”“调和四气凭烧药,修炼千万只要安。黄阁高官无意恋,闲居佳境胜为官。”陈抟将宋太宗比作尧舜,希望太宗能像尧舜疏放高隐巢父、许由一样,成全自己求道山野终老华山的心愿。使臣张素真见此,知道不能强迫陈抟,遂将回表和赋诗带回京师。
再宣陈抟不来,宋太宗龙颜大大不悦。
第三次召见
同年六月二十九日早朝,宋太宗在垂拱殿问内都知石宝:“百官中有谁能言善辩,智慧过人?”石宝回答:“内藏库副使葛守中能言善辩。”宋太宗随即宣葛守中晋见,命他前往华山,务必将陈抟请到京城来。
葛守中携带诏书和御诗,于七月七日到达云台观,却不见陈抟出迎。值观道士杨子遵说:“师父料想皇帝还会再派使臣前来宣诏,已到山上的玉泉观避诏静修去了。”葛守中让杨子遵带路,上玉泉观找到陈抟,递上诏书和御诗。诏书曰:“朕上承天命,下抚民心,兵消而四海咸宁,化行而八方无屈。位临有众,含脯鼓腹以同歌;道体无为,凿井耕田以安业。知大贤之生世,海晏河清,望君子以救时,风行草堰。身未离于岩壑,名满寰区;志恒想于蓬瀛,心游寥廓。朕素知轩后博施之德,实歉广成修养之方,地僻虽深,王泽所及,伊尹就征而适亳,孟轲随聘以至梁,命有相从,礼无多让。”御诗云:“二度宣卿不赴朝,关河千里莫辞劳。凿山选玉终须得,点铁成金未见烧。紫袍绰绰宜披体,金印累累可挂腰。朕赖先生相佐辅,何忧万姓辍歌谣。”
葛守中又软硬兼施地晓以利害:“圣上宣诏三次,先生不可固辞,岂不闻《鲁论》云:‘君命召,不俟驾行矣。’诏旨岂宜抗拒!又《诗经》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不可辞也。”葛守中又说道,臣虽不才,愿为先生赋诗一首:“华岳三峰客,幽居不记年。烟霞为活计,云水作家园。种药茅亭畔,栽松涧壑边。暂离仙洞去,可应帝王宣。”陈抟知道这一次宋太宗圣意已决,恐难推辞,只好应召。
陈抟告别尊师麻衣道人,跟随葛守中,一同前往京师。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太宗在延英殿接见陈抟,以宾礼相待。陈抟头戴华阳巾,身着羽服,脚穿草履,见到宋太宗,长揖不跪。说道:“贫道山野之人,奉召觐见陛下。”宋太宗赐坐,说道:“朕得见仙师,十分高兴。”随后咨询养生之道:“朕知卿得道很多年了,看你头无白发,脸色红润,保养很好。平日里都是服食丹粒吗?不知卿可否将养生妙诀传给朕?”陈抟回答:“臣得道也有很多年了。每日吞服二气丹,喝点自酿酒,吃点蟠桃。晚上睡在云台观,早晨斋登法箓坛。这就是臣的修养之道。”随后,宋太宗又陪同陈抟登上城楼,闲观市景。
接着,宋太宗将话题转到治国理政上,向陈抟请教济世安民之术。陈抟没有言语,只索要纸笔,写了四个字:“远近轻重。”宋太宗不解其意,陈抟遂解释道:“远者,远招贤士;近者,近去佞臣;轻者,轻赋万民;重者,重赏三军。”宋太宗听罢大悦。随后,宋太宗对宰相宋琪说:“陈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乃方外高士。他历经五代离乱,隐居华山几十年。朕与其交谈,十分中听,多有裨益。你们可以多向他请教。”宋太宗遂遣内使将陈抟送至中书省宰辅机关,宋琪向陈抟请教:“先生深谙玄默修养之道,可以教人乎?”陈抟答道:“抟为山野之人,于时无用,亦不甚知道炼养之术,无秘诀方技可传。假令倾慕神仙,白日飞升,对大宋王朝有何益处?今圣上博达古今,深究治乱,乃有道仁明之主,正是君臣上下同德共治之时,勤心修炼,也不过如此。”宋琪等宰臣听后,甚觉有理,遂向宋太宗禀报。宋太宗更加看重陈抟,封他为谏议大夫。陈抟坚辞不受,并作《退官歌》以表决心。
宋太宗知陈抟不慕官禄,去意已决,遂赐号“希夷先生”,赐紫衣一袭,赐赠龟鹤鞍马束帛等物,在皇宫大殿设宴为陈抟送行,诏令宰臣僚佐赴宴,并赋诗唱和;诏令华州刺史王祚派人修葺华山云台观,随时向陈抟请教。
陈抟告别京城前,赋《辞朝诗》一首,抒发心情:“十年踪迹踏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紫陌纵荣争及睡,朱门虽贵不如贫。愁闻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
(本文图片提供/李湘竹)